[发明专利]海绵城市雨水分流排放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28033.6 | 申请日: | 2019-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843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伟;周吉;杨胜文;张虹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10;E03F1/00;E03F5/042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罗敏清 |
| 地址: | 43008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海绵 城市 雨水 分流 排放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分流排放装置,包括:排雨桶,其内具有供雨水流过的空腔,排雨桶的顶部设置有过水板,过水板上设置有多个漏雨孔,排雨桶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水口;积液桶,其设置在排雨桶的空腔中,积液桶还通过集雨斗与过水板连接,集雨斗的底部设置有与积液桶连通的第一出水口;以及渗漏盒,其通过导管与所述积液桶连通,所述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积液桶连通,所述导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排雨桶的侧壁与所述渗漏盒连通,所述渗漏盒上还设置有用于将雨水排至地下的第二排水口。本发明能对雨水进行手机,且能将雨水自动补充到地下,从而防止地面沉降,本发明设置的封堵装置还能防止雨水倒灌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雨水排放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分流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现有的海绵城市雨水分流式排放装置把下雨时的雨水收集,导致雨水难以渗透到地下,进而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容易导致地面沉降,进而影响到地面上的建筑,且在雨量较大时,地势较低的位置,容易出现雨水倒灌的现象,导致低洼地区积水严重。
申请号为201710830940.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分流井,该分流井包括分流井本体和溢流堰,所述溢流堰与所述分流井本体的侧壁相连形成溢流槽,所述溢流堰的外侧壁与所述分流井本体之间形成截流槽,所述分流井本体的侧壁上连接有上游雨水进水管、下游雨水出水管、超标雨水出水管和初期雨水截流管,所述上游雨水进水管、下游雨水出水管和初期雨水截流管分别与所述截流槽相连通,所述超标雨水出水管与所述溢流槽相连通。该分流井虽然能实现初期雨水收集、中期雨水排放及超标雨水蓄存,但是其容易出现垃圾堵塞且难以清理的问题,此外,其虽然能将雨水进行蓄存和排放,但是这都需要人为地去实现,无法实现地下水自动补充的功能,比较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分流排放装置,该装置不但能将雨水进行收集,而且在收集后自动将雨水补充到地下,保证了地下水位防止地面沉降。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分流排放装置,所述雨水分流排放装置包括:
排雨桶,其内具有供雨水流过的空腔,所述排雨桶的顶部设置有过水板,所述过水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空腔连通的多个漏雨孔,所述排雨桶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空腔和下水道连通的第一排水口;
积液桶,其设置在所述排雨桶的空腔中,所述积液桶还通过集雨斗与所述过水板连接,所述集雨斗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积液桶连通的第一出水口,所述积液桶的上部设置供雨水溢出的第二出水口,当所述积液桶中的水位达到第二出水口处的高度时,所述积液桶中的水从所述第二出水口处流至所述空腔中;以及
渗漏盒,其通过导管与所述积液桶连通,所述导管的一端与所述积液桶连通,所述导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排雨桶的侧壁与所述渗漏盒连通,所述渗漏盒上还设置有用于将雨水排至地下的第二排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排雨桶的底部还设置有当下水道中水位过高时对所述第一排水口进行封堵的封堵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封堵装置包括用于对所述第一排水口进行封堵的封堵块、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封堵块两侧的两滑动块、关于所述第一排水口的轴线对称地设置在所述排雨桶底面两侧且向下延伸的两根导向杆、以及设置在下水道中且位于所述封堵块下方的漂浮球,所述封堵块为锥形且所述封堵块上靠近所述第一排水口端侧的直径小于所述封堵块上远离所述第一排水口端侧的直径,所述第一排水口的直径大于所述封堵块上靠近所述第一排水口端侧的直径,所述第一排水口的直径小于所述封堵块上远离所述第一排水口端侧的直径,所述两滑动块上均设置有通孔,所述两导向杆分别对应地穿过所述两滑动块上的通孔从而使得所述封堵块通过所述两滑动块可在所述两导向杆上上下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80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