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构形变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系统与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92143.8 | 申请日: | 2019-10-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72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哲;李立;霍玲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民族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B15/06 | 分类号: | G01B15/06 |
| 代理公司: | 11212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翟磊 |
| 地址: | 550025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微带电路 固定座 检测 结构形变 介质基板 传感器 互感耦合 检测操作 检测领域 检测系统 平行设置 微小形变 准确度 消耗 能源 | ||
1.一种结构形变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固定座(1),所述第一固定座(1)上设有第一介质基板(3),所述第一介质基板(3)的一端设有第一微带电路(4);
第二固定座(5),所述第二固定座(5)与所述第一固定座(1)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固定座(5)上设有第二介质基板(6),所述第二介质基板(6)的一端设有第二微带电路(7),所述第二微带电路(7)朝向所述第一微带电路(4),所述第一微带电路(4)与所述第二微带电路(7)之间留有互感耦合缝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形变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1)内设有第一内腔(8),所述第一固定座(1)的一侧边设有第一开口(2),所述第一开口(2)与所述第一内腔(8)连通,所述第一介质基板(3)设在所述第一内腔(8)中,所述第一介质基板(3)设有所述第一微带电路(4)的一端从所述第一开口(2)伸出所述第一固定座(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形变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座(5)内设有第二内腔(9),所述第二固定座(5)的一侧边设有第二开口(10),所述第二开口(10)与所述第二内腔(9)连通,所述第二介质基板(6)设在所述第二内腔(9)中,所述第二介质基板(6)设有所述第二微带电路(7)的一端从所述第二开口(10)伸出所述第二固定座(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形变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带电路(4)包括多个第一矩形凹槽(11),多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11)成阵列排布,每个所述第一矩形凹槽(11)中均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金属条(12),两个所述第一金属条(12)弯折设在对应所述第一矩形凹槽(11)内,两个所述第一金属条(12)与对应所述第一矩形凹槽(11)的内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形变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带电路(7)包括多个第二矩形凹槽,多个所述第二矩形凹槽成阵列排布,每个所述第二矩形凹槽中均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金属条,两个所述第二金属条弯折设在对应所述第二矩形凹槽内,两个所述第二金属条与对应所述第二矩形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形变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互感耦合缝隙的取值为0-10mm。
7.一种结构形变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形变检测传感器、微波收发天线和载具,所述微波收发天线连接在所述载具上,所述微波收发天线的发射端朝向所述第一微带电路(4)与所述第二微带电路(7)之间的互感耦合缝隙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形变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收发天线包括微波基片(13)、金属贴片(14)和天线馈线(16),所述金属贴片(14)的一侧面贴合在所述微波基片(13)的一侧面上,所述天线馈线(16)固定连接在所述微波基片(13)上,所述金属贴片(14)上设有发射凹槽(15),所述发射凹槽(15)为长条状,所述发射凹槽(15)正对朝向所述第一微带电路(4)与所述第二微带电路(7)之间的互感耦合缝隙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形变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具为遥控汽车或无人机。
10.一种采用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结构形变检测系统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分别安装在检测位置的两侧,将所述第一微带电路(4)和所述第二微带电路(7)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微带电路(4)与所述第二微带电路(7)之间留设有互感耦合缝隙;
S2、通过所述载具带动所述微波收发天线移动到所述互感耦合缝隙的正前方,启动微波收发天线发射微波,所述互感耦合缝隙接收微波后产生反射波;
S3、对步骤S2中的反射波检测,绘制出反射曲线得到谐振频点,当出现谐振频点发生漂移时,说明产生结构形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民族大学,未经贵州民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214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