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淀粉生物合成相关蛋白OsSBP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978645.5 | 申请日: | 2019-10-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18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 发明(设计)人: | 万建民;张文伟;燕海刚;金洁;王益华;江玲;刘世家;刘喜;田云录;刘裕强;赵志刚;周时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7K14/415 | 分类号: | C07K14/415;C12N15/29;A01H5/10;A01H6/46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杜静;徐冬涛 |
| 地址: | 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 淀粉 生物 合成 相关 蛋白 ossbp1 及其 编码 基因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个植物淀粉生物合成相关蛋白OsSBP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蛋白质,是如下(a)或(b)的蛋白质:(a)由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b)将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淀粉生物合成相关的由SEQ ID NO.1衍生的蛋白质。将所述蛋白的编码基因导入淀粉合成异常的植物中,可以培育淀粉生物合成正常的植物。所述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可以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涉及一个植物淀粉生物合成相关蛋白OsSBP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 sativa L.)胚乳中主要以淀粉形式储存能量,淀粉含量占稻米干重90%左右,作为稻米中的第一大营养物质,淀粉一方面供应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另一方面为人类日常饮食提供能量。因此,深入研究淀粉的生物合成机制以及调控网络,对于改良稻米的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淀粉属于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其基本单位是α-D-葡萄糖,根据其化学成分分为直链淀粉(Amylose)和支链淀粉(Amylopectin)两种类型。其中支链淀粉具有高度分支,除了含有α-1,4-糖苷键,还含有大约5%的葡聚糖以α-1,6-糖苷键连接形成分支链,这些分支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形成高度有序的晶体结构。然而直链淀粉主要由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几乎没有分支,直链淀粉的含量主要决定了稻米的食味品质。
淀粉的生物合成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把淀粉合成的前体物质ADP葡萄(ADPG,ADP glucose)最终转变成淀粉的过程,其中主要的淀粉合成酶在单双子叶物种中都已经被鉴定。主要包括淀粉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第一步的限速酶ADPG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ADP 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tarch synthase)、淀粉分支酶(SBE,starch branching enzyme)和淀粉去分支酶(DBE,debranching enzyme)被称为淀粉合成过程中的4类关键酶。除此之外,一系列调节淀粉合成的转录因子或调节子近几年陆续被鉴定。主要包括一系列FLOURY(2-15)突变体,转录因子RSR1,BZIP58等。其中在水稻胚乳中这些重要的淀粉合成酶或者调节子出现异常,淀粉的生物合成受阻,通常表现出籽粒粉质不透明,干瘪,皱缩,心白等表型,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外观和营养品质。因此进一步挖掘淀粉合成途径的调节基因,将有助于我们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来对稻米品质进行改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淀粉生物合成相关蛋白OsSBP1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水稻淀粉合成相关蛋白OsSBP1,来源于稻属水稻(Oryza sativavar.W017),是如下(a)或(b)的蛋白质:
(a)由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b)将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淀粉合成相关的由SEQ ID NO.1衍生的蛋白质。
序列表中的SEQ ID NO.1由6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自氨基末端第346至606位为Try-rich结构域。
为了使(a)中的OsSBP1便于纯化,可在由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末端或羧基末端连接上如表1所示的标签。
表1标签的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86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