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套管变形的压裂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969878.9 | 申请日: | 2019-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79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 发明(设计)人: | 蒋廷学;肖博;路保平;王海涛;卞晓冰;卫然;苏瑗;左罗;张志昂;仲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21B43/26 | 分类号: | E21B43/26;E21B43/22;E21B43/267;E21B43/11;E21B7/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康志梅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套管 变形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套管变形的压裂新方法,属于石油开采领域,适用于页岩油气藏。所述方法综合采用钻完井及压裂一体化设计技术,优化水平井筒穿行方向,采用平面射孔技术,合理优化预处理酸的类型、配方及注入工艺参数等,配合超临界CO2压裂液破岩,全程应用70‑140目自悬浮支撑剂等工艺技术,防止套管压裂变形,充分提高压裂裂缝改造体积。本发明极大增加了压裂改造效果,优化结果可有效指导压裂施工、极大增加改造体积、明显改善施工效果,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深层页岩气压裂防止套管变形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深层页岩气压裂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但由于埋深的大幅度增加,三向应力也相应大幅度增加,钻井时水平井筒及射孔带来的应力集中效应明显,加上水力压裂施工过程中井筒中的高施工压力的综合作用,以及经常采用的变排量施工中产生的压力脉冲效应等,都对套管的强度破坏作用加剧,严重时甚至发生套管变形的被动局面,使得后续下桥塞射孔联作及压后钻塞等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中断压裂施工及压后钻塞等工作,甚至可能造成全井工程报废,进而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常用的防止套管变形的技术措施主要有:1)应用高强度的套管;2)增加每簇射孔的长度,由原先的0.5-1.0m增加到1.5-2.5m。但这些措施有时仍未见明显的效果。上述第一个措施非常得当,但第二个措施,即单纯增加每簇射孔的长度,可能开始时多孔进液,有利于降低破裂压力和初期的裂缝延伸压力。但当裂缝延伸到一定程度后,由于页岩的强非均质性,总有一部分裂缝延伸得更充分,且因单簇射孔长度长,可能最终的裂缝延伸条数要适当增加,最终使得每条裂缝的延伸排量降低,因此,裂缝宽度等也相应降低,可能诱发早期砂堵现象,导致施工压力的持续快速上升,反而不利于保护套管。
因此,有必要研究提出一种深层页岩气压裂时的防止套管变形技术,以解决生产亟需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止套管变形的压裂方法,所述方法综合采用钻完井及压裂一体化设计技术,优化水平井筒穿行方向,采用平面射孔技术,合理优化预处理酸的类型、配方及注入工艺参数等,配合超临界CO2压裂液破岩,全程应用70-140目自悬浮支撑剂等工艺技术,防止套管压裂变形,充分提高压裂裂缝改造体积。
本发明的总体思路是:
(1)钻完井及压裂一体化设计技术
按钻完井流程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包括水平井筒的方位、套管的强度及壁厚等要完全满足后续压裂作业的井底压力要求。此外,所有的入井液(钻井液、固井液、完井液、压裂液等)要进行相互间的配伍性研究。以往只考虑各自与储层岩石及流体的配伍性,没有考虑相互间的配伍性。虽然在施工作业中是各种独立注入地层的,但在遇到天然裂缝发育的位置,钻井液的滤失加大,与压裂时的压裂液就有机会接触甚至发生不配伍反应,影响页岩气井的正常返排及求产等工作。
(2)采用平面射孔技术
应用连续油管水力喷射技术,将所有的射孔眼都定位在一个平面内,该平面的方位与水力裂缝的方位一致。通过对套管破坏强度的ABAQUS分析,只要平面内的射孔总数小于10孔,与常规的螺旋式16孔/米的射孔方式相比,就不降低套管的强度。为保险起见,可将每个平面内的射孔总数控制在6孔之内。
与常规的螺旋式射孔相比,最终的裂缝延伸排量等都获得大幅度增加,因此,裂缝砂堵的概率大幅度降低,也极大地降低了套管变形的风险。
(3)尽量降低近井裂缝弯曲摩阻效应
主要是水平井筒方位与水力裂缝方位间的夹角,二者间起码要大于60°,否则,近井裂缝弯曲摩阻的增加,会大幅度增加压裂施工时的破裂压力和前期的延伸压力,给套管变形创造了可能性。
(4)合理优化预处理酸的类型及配方、注入工艺参数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98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发光检测系统及LED发光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砂筛管及其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