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插管采油井机械控制连续加药管柱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79742.9 | 申请日: | 2019-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0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 发明(设计)人: | 储明来;陈碧波;李兴;康玉阳;王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37/06 | 分类号: | E21B37/06;E21B41/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徐素柏 |
| 地址: | 22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管 油井 机械 控制 连续 管柱 | ||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采技术领域内一种插管采油井机械控制连续加药管柱,包括设置于井下套管内的插管桥塞组件,插管桥塞组件的采油通道内设有加药管柱,加药管柱从下向上依次包括溶药段和若干密封储药段,溶药段和各密封储药段内分别封装有固体药剂,溶药段的加药管柱设有透水孔,溶药段与最下侧的密封储药段及各相邻的密封储药段之间设有可溶密封隔板,加药管柱的顶部设有用于密封最顶段密封储药段的密封加重塞,所述密封加重塞与加药管柱之间设有若干道密封圈。本发明的连续加药管柱可实现固体药剂从下侧开始向上逐段溶解释放,溶解过程不受上侧管柱沉积砂层的影响,药剂被限制在下层的溶药筛管内,避免了药剂溶解过快悬浮的药块堵塞采油通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采技术领域内一种用于井下防腐防垢的插管采油井机械控制连续加药管柱。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许多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随着综合含水的上升,井筒结垢、腐蚀严重,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许多油井都需要加入清蜡剂、阻垢剂和缓蚀剂等化学药剂来进行井筒防腐和防垢治理。
随着国内许多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套损井越来越多,对于封上采下的油井,治理套管大段破漏或多点出水的问题油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插管采油技术。该技术通过使用桥塞或封隔器,封隔上部井内的出水层位及套管破漏,实现改善产液结构、降低无效产水的目的。该工艺需要先下入坐封工具和桥塞实施坐封,桥塞坐封后,起出管柱,再连接插管及抽吸泵插入桥塞封堵出水层位进行开采。但是部分插管采油井易结蜡、易结垢、易腐蚀的问题,由于无法加药,无法实施热洗,油井维护措施频率高,严重影响生产,增加生产成本。
常规加药方法,将化学药品注塑成圆环型,放入钢制的工作筒中,结合检泵,接在筛管以上泵以下,通过油流冲刷缓慢释放药性。这种方法存在问题:一是不同区块药品溶解温度控制难度大,管柱所有药剂的同时参与溶解,井温较高,溶解快时,一个月固化药剂能够全部溶解,满足不了现场油井加药连续要求;二是固化化学药剂在尾管中溶解后,溶解快时,易出现块状结构,堵塞油流通道,导致油井不能正常生产;三是此加药方式只有结合小修作业才能实施。这种方法只有针对管柱带封隔器封上采下的油井才适用,而对于插管采油井不适用,桥塞坐封在井下一般5-6年,不取出,甚至有些井10年以上,才取出。
井下智能点滴加药技术可以按照程序设置加药过程,但是电池寿命短,储药管的长度受到智能加药原理以及泵与井底的距离所限制,不能实现几年连续加药,而且费用昂贵,该技术不适用插管采油井。并且该技术只能接在桥塞下,桥塞坐封在井下一般5-6年,不取出,甚至有些井10年以上,才取出,无法进行补充药剂,是一次性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插管采油井防垢防蜡加药方法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插管采油井机械控制连续加药管柱,通过改变加药管柱的溶药释放顺序实现井下防腐加药的有序控制。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插管采油井机械控制连续加药管柱,包括设置于井下套管内的插管桥塞组件,所述插管桥塞组件的采油通道内设有加药管柱,所述加药管柱从下向上依次包括溶药段和若干密封储药段,所述溶药段和各密封储药段内分别封装有固体药剂,所述溶药段的加药管柱设有透水孔,所述溶药段与最下侧的密封储药段之间及各相邻的密封储药段之间均设有可溶密封隔板,所述加药管柱的顶部设有用于密封最顶段密封储药段的密封加重塞,所述密封加重塞与加药管柱之间设有若干道密封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97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