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内定子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876382.7 | 申请日: | 2019-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01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 发明(设计)人: | 杨奇飞;赵云峰;侯文娟;许亚运;胡国庆;陈予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1/16 | 分类号: | H02K1/16 |
| 代理公司: | 34109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汤茂盛 |
| 地址: | 2425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扇形定子 轭部 材料利用率 定子槽口 槽满率 贯通 电机内定子 圆环状定子 冲片模具 定子冲片 定子线圈 紧固连接 冷却结构 连接通道 紧固件 内循环 齿槽 齿肩 叠压 多片 里端 铁芯 外端 整圆 榫槽 榫筋 电机 自动化 镶嵌 优化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子槽口小、槽满率高、材料利用率高的电机内定子,包括由多片定子冲片单元叠压在一起构成的扇形定子单元,扇形定子单元包括齿,齿的外端设置有齿肩、里端设置有轭部,齿两侧的构成用于绕定子线圈的齿槽,多个扇形定子单元通过榫筋、榫槽相互镶嵌在一起形成的圆环状定子铁芯,轭部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孔或槽。相较于整圆来说材料利用率高,简化了冲片模具,有利于自动化大规模生产,工艺简单,定子槽口无需很大、槽满率高。轭部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孔或槽,一方面为将各个扇形定子单元相互紧固连接的紧固件提供连接通道,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内循环封路的一部分,优化了电机内部的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对电机内定子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内定子结构多为整圆结构,生产制造需要的模具工装较多,绕线时漆包线必须经过定子铁芯槽口,所以绕线过程中经常出现漆包线碰到槽口伤线的情况,而且整圆结构的冲片采用整体冲压落料加工而成,材料利用率不高,严重制约了该类电机的发展。针对集中式绕组的结构,过大的外径的内定子结构,要求相应的自动嵌线机功能复杂而外形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子槽口小、槽满率高、材料利用率高的电机内定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机内定子,包括由多片定子冲片单元叠压在一起构成的扇形定子单元,扇形定子单元包括齿,齿的外端设置有齿肩、里端设置有轭部,齿两侧的构成用于绕定子线圈的齿槽,轭部两侧分别设置有榫筋及榫槽,多个扇形定子单元通过榫筋、榫槽相互镶嵌在一起形成的圆环状定子铁芯,轭部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孔或槽,孔或槽的长度方向与圆环状定子铁芯的中心轴方向一致。
上述方案中,定子铁芯是由多个扇形定子单元相互镶嵌在一起构成的,相较于整圆来说材料利用率高,简化了冲片模具,有利于自动化大规模生产,同时这种串联的结构可以先在扇形定子单元上绕线,然后再组装成带有定子铁芯,再将各扇形定子单元上线圈串接或并接,这样,在敞开的空间内绕线,工艺简单,定子槽口无需很大、槽满率高。轭部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孔或槽,一方面为将各个扇形定子单元相互紧固连接的紧固件提供连接通道,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内循环封路的一部分,优化了电机内部的冷却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定子铁芯的主视图;
图2为定子铁芯的立体图;
图3为扇形定子单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3,一种电机内定子,包括由多片定子冲片单元叠压在一起构成的扇形定子单元10,扇形定子单元10包括齿11,齿11的外端设置有齿肩12、里端设置有轭部13,齿11两侧的构成用于绕定子线圈的齿槽14,轭部13两侧分别设置有榫筋131及榫槽132,多个扇形定子单元10通过榫筋、榫槽12、13相互镶嵌在一起形成的圆环状定子铁芯,轭部13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孔或槽133,孔或槽133的长度方向与圆环状定子铁芯的中心轴方向一致。定子铁芯是由多个扇形定子单元10相互镶嵌在一起构成的,相较于整圆来说材料利用率高,简化了冲片模具,有利于自动化大规模生产,同时这种串联的结构可以先在扇形定子单元10上绕线,然后再组装成带有定子铁芯,再将各扇形定子单元10上线圈串接或并接,这样,在敞开的空间内绕线,工艺简单,定子槽口无需很大、槽满率高。轭部13的中部开设有贯通的孔或槽133,一方面为将各个扇形定子单元10相互紧固连接的紧固件提供连接通道,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内循环风路的一部分,优化了电机内部的冷却结构。
实施例1:所述的轭部13呈扇形,孔133设置在轭部13临近里端的位置处,孔133的截面为方形。这样紧固件从孔133穿过并压紧在孔133内圈处的内壁上,然后将紧固件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63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