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纯Fe5 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62813.4 | 申请日: | 2019-09-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7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陆安慧;唐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2/914 | 分类号: | C01B32/914;B01J27/22;B01J35/02;C10G2/00 |
| 代理公司: | 大连格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38 | 代理人: | 刘琦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纯 fe base sub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纯Fe5C2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的应用。高纯Fe5C2纳米颗粒的制备以常规廉价的铁氧化物为前驱体,采用含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反应气体还原和渗碳铁氧化物,基于铁氧化物前驱体尺寸、碳化过程中反应气体的氢碳比、升温速率和反应温度等的协同调控,本质上使得铁氧化物在反应过程中具有适宜的氧原子移除、碳原子渗入和碳沉积过程速率与程度,获得高纯Fe5C2纳米颗粒。本发明所提供的Fe5C2纳米颗粒应用于费托合成反应,具有高的催化活性,高的C2‑C4轻质烯烃产率和高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纯Fe5C2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技术背景
碳化铁是一种铁碳间隙化合物,其中碳原子占据了紧密排列的铁原子之间的空隙。根据碳原子在晶体结构占据的位置,它们可以分为三棱柱碳化物(ε-Fe2C 和ε′-Fe2.2C)和八面体碳化物(θ-Fe3C、χ-Fe5C2和Fe7C3)。研究发现Fe5C2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性例如,高磁饱和特性、良好的光热效应、稳定性和低毒性,使其在磁学、光电催化、环境净化和生物医学领域等应用前景广阔。Fe5C2同时具有化学活性,可以作为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使用。
费托合成反应提供了一种直接可行的,从合成气(CO/H2)生产化学品和碳氢化合物燃料的途径,该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减轻人类对石油消耗严重依赖的途径之一。通常认为,费托反应的活性相是铁碳化物,其中Fe5C2被认为是活性相之一。制备高纯Fe5C2对费托合成或其他应用领域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发展的制备Fe5C2的方法包括高温固相制备方法、气固相碳化法和液相合成法。高温固相制备方法是将块体铁材料,加入碳粉,通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碳化制备Fe5C2,参见潘也唐[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2013]。气固相碳化法常采用甲烷或一氧化碳等气体作为碳化剂,将铁单质或氧化物前驱体碳化制备Fe5C2,参见王晓明[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科技大学,中国,2010]。但是,由于转变过程中氧原子移除、碳原子渗入或碳沉积等反应过程互相竞争、互相影响,这极大的增加了制备高纯Fe5C2的难度,导致所获得的产物通常是包含Fe5C2、Fe3C、Fe2C、或氧化物在内的多种混合物;另外,由于反应过程中容易存在严重的积碳现象,导致活性组分被包住,同时导致固定床层压力降激增,存在安全隐患,参见[王晓明,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科技大学,中国,2010;J.Am. Chem.Soc.,2010,132:14928–14941]。
进一步地,为了合成高纯Fe5C2纳米粒子,有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液相合成法,即以五羰基铁(Fe(CO)5)为铁源的合成方法,合成过程中包括五羰基铁分解产生铁纳米粒子,随后在以卤代胺盐为碳化诱导剂、长链胺作为碳源和溶剂的体系中在高温下(250~380℃)碳化制备Fe5C2纳米颗粒的方法。然而,五羰基铁特别活泼,是一种价格昂贵的易燃、剧毒的试剂。对于工业生产,使用五羰基铁作为原料,需考虑运输、使用以及后处理等过程的保护措施及生产成本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628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