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灭火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16881.7 | 申请日: | 2019-08-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65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苏卫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吉时开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2C37/40 | 分类号: | A62C37/40;A62C3/16;A62C3/07 |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王莹 |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电池 灭火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灭火装置,包括缸体和安装在缸体内的丝杆,在所述丝杆上套装有活塞,所述活塞的周测与缸体内壁密封滑动配合,在所述丝杆上连接有驱动装置,当驱动装置驱动丝杆转动时,所述活塞在缸体内滑动;在所述缸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喷嘴和气压平衡嘴。本发明通过丝杆转动带动活塞在缸体内移动,利用活塞推动缸体内的灭火剂自喷嘴喷出,从而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并可持续可控推动灭火剂的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灭火装置,具有构思巧妙、生产容易、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灭火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讲,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电机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蓄电池,蓄电池一般以电池包的形式固定在电动汽车上,电池包在固定过程中,需要采用电池箱进行放置,并将电池箱固定在车身上。传统的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灭火装置设置在电池箱外部,当电池着火时,需要人工操作将灭火器喷口插入电池箱上设计的灭火口,往里面喷入灭火介质进行灭火。存在的问题是:需要人工操作,无法直接深入起火点,无法及时有效地灭火。
NOVEC1230灭火剂(以下简称1230灭火剂)作为一种可以常压液态储存、喷出后立即气化并大量吸热的灭火剂,以其灭火效率高、无腐蚀、毒性低、绝缘性强,以及储存压力低、运输性能好等优点,成为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箱灭火剂的不二选择。
现有的1230灭火剂均采用气体推动喷出灭火,主要利用增压惰性气体或者产气药剂作为驱动源。其中利用增压气体作为驱动源需要设置高压气罐或者气体加压装置,不仅危险性大,而且灭火装置整体结构不够紧凑、质量重、体积大、占用空间大,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灭火则受到电池箱内狭小密闭空间的限制,无法设置较大的灭火剂容量。而采用产气药剂作为驱动源,虽然结构紧凑有利于占用空间的控制,但却只能产生一过性的高压,无法提供持续可靠的高压,也限制了灭火剂的大容量使用,并且无法控制压力大小、无法灵活启停。再则,现有气体推动的方式均只能在工厂完成1230灭火剂的灌装,无法重复使用。
也有一些技术致力于电动汽车电池箱的自动灭火,诸如专利文献CN207401039U提供了一种电池箱自动灭火装置,通过将1230灭火剂封装在容置腔内,在容置腔上设置覆盖有热塑材料的通孔,电池起火后热塑材料受热软化形成破口,从而自动释放灭火剂进行灭火,虽然理论上可以实现自动灭火,但是热塑材料受热软化的时间长,并不能及时有效地扑灭电动汽车电池箱内的着火。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并可持续可控推动灭火剂的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灭火装置。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灭火装置,包括缸体和安装在缸体内的丝杆,在所述丝杆上套装有活塞,所述活塞的周测与缸体内壁密封滑动配合,在所述丝杆上连接有驱动装置,当驱动装置驱动丝杆转动时,所述活塞在缸体内滑动;在所述缸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喷嘴和气压平衡嘴。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丝杆转动带动活塞在缸体内移动,从而利用活塞推动缸体内的灭火剂自喷嘴喷出,同时气压平衡嘴吸入气体对缸体内活塞两侧进行压力平衡,从而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箱的灭火装置,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一、缸体内仅有活塞和丝杆占用空间,其余空间均可用于容置灭火剂,使灭火装置整体的结构紧凑、有利于电动汽车电池箱狭小安装空间使用的同时,扩大了灭火剂的容量,以利于持续灭火;
二、利用活塞移动提供压力挤压灭火剂喷出,在活塞不移动时,灭火剂在缸体内不带压储存,直接利用喷嘴即可有效避免灭火剂泄露,整个灭火装置不设高压结构,使用更加安全,使电动汽车电池箱的安全性更高;
二、活塞的移动和停止都可以通过驱动装置控制,活塞的移动速度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控制,使灭火剂喷出的时间、速度都便捷可控,从而有利于电池箱内灭火剂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灭火效率、使灭火剂喷出更加持续可控,灭火操作更加灵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吉时开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吉时开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168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