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672524.8 | 申请日: | 2019-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43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史珂慧;魏萌;薛瑾虹;陈蕾;党喜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7/22 | 分类号: | A61B17/22 |
| 代理公司: | 西安尚睿致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2 | 代理人: | 梁秀敏 |
| 地址: | 710061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调控 血管 支架 组件 | ||
本发明公开了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包括包括控制手柄、步进电机、连接轴、旋转导丝、转向板、齿卡套、旋钮轴、齿卡板、挡板、A弹簧、收卷轮、拉紧导丝、聚合套、输送管、弹性支架、B弹簧、C弹簧、取栓头、锥形块、转向头,首先通过拉紧式扩张机构设计,能够便于医护人员调控取栓装置的径向尺寸,使其形成第一隆起和第二隆起,保证在抽取血栓时最大的抓取力及安全性;其次通过操作后端电动角度调节机构,实现输送管头部的方向改变,方便医护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优化了手术操作,有效的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最终通过上述,大大加强了外周血管取栓操作的高效、便捷和安全,拓展了临床的实用性,利于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周血管取栓支架,尤其涉及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
背景技术
据统计,因血栓导致死亡的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51%,远远超于其他疾病,我国每年约260万的人死于以血栓栓塞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脑卒中和心肌梗塞,大约平均每12秒就死亡一人。目前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
药物溶栓治疗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血栓,使血液重新流通,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静脉溶栓在过去是较为常见的对急性脑梗塞发病的抢救方法,从开始到溶栓的时间窗在4.5小时内,时间越短,溶栓效果越好。然而因为药物溶栓在经过全身后,药物浓度会下降很多,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成功率只能达到20%左右,若是加大药物剂量,容易产生并发症,风险很高。
机械取栓指应用特殊的仪器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能恢复血管通畅的治疗方法。机械取栓是通过近端真空抽吸血栓或远端接触血栓后,将血栓拉入近端导管内从而取出,可快速恢复血流灌注,实现血管再通。机械取栓的时间窗在8小时以内,所以当过了药物溶栓的时间可以考虑机械取栓。机械取栓相比于药物取栓更加简单快捷,风险也减小了很多,后续的血管通过率更高。
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黑龙江省电力医院神经内科医生分析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其中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42例,采用机械取栓治疗38例。通过Barthel评分判定治疗效率,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 IM I)判定血管再通率,对比2组有效率、血管再通率以及近期与远期预后效果。结果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组与机械取栓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6%、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为71.4%,100%;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45.2%、15.7%(P<0.05);急性血管再闭塞率分别47.6%、0(P<0.05);病死率分别为11.9%、0。结论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有效率相近,但机械取栓组近期及远期预后情况远优于动静脉联合溶栓组。分析证明,采用机械取栓的治疗效果更显著于药物溶栓,其安全性更高,后期预后较好,在医学临床上更值得推广。
根据上述,由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420743450.5公开了一种可调控颅内血管取栓设备,其包括调节导丝、取栓器、外固定鞘。其特点操作性强,可精确调控取栓器的位置,但也存在较大的缺点;1、无法有效实现支架的隆起,对血栓捕捉力有待欠缺,2、无法调节支架头部方向,继而增大操作难度,不便医护人员根据手术情况进行调整;鉴于此,有必要设计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可调控外周血管取栓支架组件,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25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用外裤
- 下一篇:低成本阀门用铸造双相不锈钢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