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来自链霉菌的(R)-选择性苯乙烯单加氧酶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648035.9 | 申请日: | 2019-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21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 发明(设计)人: | 吴中柳;崔璨;郭超;丁照云;刘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5/53 | 分类号: | C12N15/53;C12N9/02;C12P17/02;C12P17/16;C12R1/46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来自 霉菌 选择性 苯乙烯 单加氧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来源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RRL S‑3的新型苯乙烯单加氧酶基因StStyA及其在催化不对称环氧化中的应用。该酶与之前报道的所有苯乙烯环氧化酶相比,对苯乙烯类底物具有相反的选择性,生成的环氧产物为R型,对苯乙烯的ee值为91%,对4‑乙烯基‑2,3‑二氢苯并呋喃的ee值99%。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苯乙烯单加氧酶StStyA的催化功能,经该酶催化苯乙烯类底物可获得R-构型环氧产物,属于应用微生物及酶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手性环氧化合物是许多手性天然产物、药物的合成前体。随着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以酶催化获得环氧化合物成为关注的热点。其中苯乙烯环氧化酶(StyreneMonooxygenase,SMO,EC 1.14.14.11)可以催化苯乙烯类化合物得到光学纯(S)-环氧化合物,是获得手性环氧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已报道的苯乙烯环氧化酶种类来源单一,大部分来源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序列相似度高,酶学性能差异较小,催化活性低;并且催化形成的环氧立体选择性单一,只能生成S构型的环氧产物,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只有筛选不同来源且序列相似度低的新酶,才有可能得到新的催化功能。因此,筛选新性能的苯乙烯环氧化酶基因,特别是能生成(R)构型环氧的基因,并发展其在不对称环氧化催化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NCBI数据库中已经公布了大量的基因序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酶资源库,通过数据库挖掘的方法是寻找新型苯乙烯环氧化酶的有效途径。链霉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和一些重要蛋白的来源菌株。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来源于链霉菌的苯乙烯环氧化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公开一种来源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RRL S-3的新型苯乙烯单加氧酶StStyA的功能,并提供了该基因构建的重组菌用于催化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的方法。
所述新型苯乙烯单加氧酶StStyA的特征是:核苷酸长度为1254bp,序列为SEQ IDNo.1所示,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2所示。
本发明的苯乙烯单加氧酶StStyA基因是通过NCBI数据库挖掘的方法获得,之后通过分子克隆构建相关载体并进行异源表达及生物转化,从而得到了R型环氧产物,ee值在91%-99%之间,尤其对4-乙烯基-2,3-二氢苯并呋喃具有优异的立体选择性,ee值大于99%。
根据本领域公共知识,构建的相关载体、基因工程菌等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涉及的StStyA蛋白与NCBI数据库中已报道序列的相似度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单加氧酶StStyA在蛋白质水平上的相似度40%,是一个新颖性序列。
本发明的苯乙烯单加氧酶StStyA是通过基因组数据库挖掘的方法获得的:我们以已报道的来源于Pseudomona sp.LQ26的StyA蛋白序列(GenBank登录号ADE62390.1)为参考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得到了数量较多的序列,去除已研究过的序列,同时根据酶来源菌株及其序列相似度,我们筛选到该蛋白序列(NCBI登录号为:WP_030740546.1),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密码子偏好性优化,优化后的基因(SEQ ID No.1)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并连接至pET28a(+)载体,上、下游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分别为BamH I/SacⅠ,获得的质粒命名为pET28-StStyA。
为验证苯乙烯单加氧酶StStyA的功能,将该酶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纯化,以纯酶进行生物催化反应,可以得到(R)-苯乙烯环氧,ee=91%,见实施例1。因此,苯乙烯单加氧酶StStyA具有环氧化功能,且生成R-构型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80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