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纤维布张拉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627415.4 | 申请日: | 2019-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59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 发明(设计)人: | 傅中秋;吉伯海;姚悦;王昊;李心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超 |
| 地址: | 21002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纤维 布张拉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布张拉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前预应力拱轴和后预应力拱轴,所述前预应力拱轴和后预应力拱轴之间等间距固定安装有多组连接横杆,前预应力拱轴和后预应力拱轴的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磁座,位于前预应力拱轴左端和后预应力拱轴左端的第一固定磁座之间以及位于前预应力拱轴右端和后预应力拱轴右端的第一固定磁座之间均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均固定套设有多组CFRP加固机构。本发明在对碳纤维布通过CFRP加固张拉的过程中,实现了拉力和张拉位移的可控,解决了因碳纤维布张拉不足及折角位置难以张拉导致的CFRP加固效果差等问题,提高了CFRP加固的规范性和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张拉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布张拉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箱梁由于具有自重轻、抗扭强度高、抗风性能好、制作施工便捷等优点,在桥梁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常作为大跨度桥梁的主梁形式,目前大多采用扁平流线型钢箱梁作为加劲梁。由于钢桥面板直接承受车辆轮载作用,局部构造复杂、焊缝密集交错且相互约束,局部应力影响线短,应力循环次数多,如果焊缝质量不能保证或者构造细节设计不当,钢桥面板在营运时间内损伤不断累积,最终出现疲劳裂纹,危害桥梁安全。CFRP加固作为疲劳裂纹修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于实桥裂纹修复中,通过黏贴碳纤维布在开裂位置对局部进行加固,防止裂纹继续扩展,但由于碳纤维布张拉不当以及折角位置难以张拉导致实桥CFRP加固效果一般。同时碳纤维布拉力以及张拉位移的大小严重影响了加固效果,现有的设备难以准确计算出拉力以及张拉位移的具体数值。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维布张拉装置,解决了因碳纤维布张拉不足及折角位置难以张拉导致的CFRP加固效果差等问题。本发明除了可以对平面以及折角位置碳纤维布进行张拉,亦可准确读出拉力和张拉位移的大小,提高了CFRP加固的规范性和适用性。
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碳纤维布张拉装置,包括平行设置的前预应力拱轴和后预应力拱轴,所述前预应力拱轴和后预应力拱轴之间等间距固定安装有多组连接横杆,前预应力拱轴和后预应力拱轴的左右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固定磁座,位于前预应力拱轴左端和后预应力拱轴左端的第一固定磁座之间以及位于前预应力拱轴右端和后预应力拱轴右端的第一固定磁座之间均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均固定套设有多组CFRP加固机构,第一连接杆的两端均穿过对应的第一固定磁座且与第一固定磁座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的伸出端可转动地插入在旋转开关内,所述前预应力拱轴的左右两端之间从左至右依次螺纹连接有角度标定杆、拉力测量仪、第一粗调机构、微调机构和第二连接杆,所述后预应力拱轴的左右两端之间螺纹连接有第二粗调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微调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右侧壁上固定焊接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二连接杆的左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右端与前预应力拱轴的右端螺纹连接,所述壳体的左侧壁上贯穿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与第一螺杆的位置相对应,第二螺杆的中部固定套设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贯穿壳体的左侧壁,所述第二螺杆的右端与壳体内的竖板螺纹连接,位于竖板和滑动块之间的第二螺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所述第一锥形齿轮与水平设置的第二锥形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锥形齿轮的顶端面上固定焊接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顶端伸出壳体外,且固定柱的伸出端上套设有橡胶套。旋转固定柱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并改变转动方向,使得第二螺杆发生传动,同时使得滑动块产生位移实现张拉位移微调,并且可通过滑动块上的刻度尺读出张拉位移大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锥形齿轮的右侧面设有环形槽,所述壳体内的竖板左侧面上下对称设置有两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插设于环形槽中。限位柱可以保证第一锥形齿轮旋转的时候不发生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274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