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合金线材、铜合金绞线和汽车用电线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593595.9 | 申请日: | 2015-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735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启之;井上明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C9/02;C22C9/04;H01B1/02;H01B5/08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金龙河;盛曼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铜合金 线材 汽车 用电 | ||
本发明提供铜合金线材、铜合金绞线和汽车用电线。现有的细径化后的汽车用电线存在导体的强度容易不足、并且与端子的粘着力容易降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具有高导体强度、与端子的粘着力优良的汽车用电线的铜合金线材、铜合金绞线以及使用了它们的汽车用电线,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是使铜合金线材具有含有合计为0.45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的选自由Fe、Ti、Sn、Ag、Mg、Zn、Cr和P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添加元素、H含量以质量比计为10ppm以下、余量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的化学成分组成。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80019867.4(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5/059128)、申请日为2015年3月25日、发明名称为“铜合金线材、铜合金绞线和汽车用电线”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合金线材、铜合金绞线和汽车用电线。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有导体和包覆在导体的外周的绝缘体的汽车用电线。作为上述导体,一般已知将多根铜合金线材绞合而得到的铜合金绞线等。汽车用电线在配设于汽车中时,通常将电线末端部的绝缘体剥离而在露出的导体上压接端子。
近年来,随着汽车的轻量化,要求对汽车用电线进行轻量化。作为用于实现汽车用电线的轻量化的方法,已知例如将导体细径化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之前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涉及由铜合金构成的铜箔的技术,所述铜合金含有500~2500质量ppm的Sn,氧含量为20质量ppm以下、氢含量为2质量ppm以下,且余量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111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如上所述使导体细径化时,每根铜合金线材的线材直径变细。因此,现有的细径化后的汽车用电线存在导体的强度容易变得不足、并且与端子的粘着力(固着力)容易降低这样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1的技术是涉及箔的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汽车用电线。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的,其提供能够实现具有高导体强度、与端子的粘着力优良的汽车用电线的铜合金线材、铜合金绞线以及使用了它们的汽车用电线。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反复进行了多种实验。其结果,得到了如下的见解。即,如果铜合金线材的线材直径变细,则在铜合金的H含量过量时,因H引起的晶粒的晶界裂纹的影响增大。其结果是,在汽车用电线中压接有端子的情况下,与端子的粘着力降低。本发明主要是基于上述见解而完成的。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铜合金线材,其为用于汽车用电线的导体的铜合金线材,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化学成分组成:
含有合计为0.45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的选自由Fe、Ti、Sn、Ag、Mg、Zn、Cr和P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添加元素,H含量以质量比计为10ppm以下,余量由Cu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一种铜合金绞线,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铜合金线材多根绞合而得到。
本发明的又一方式是一种汽车用电线,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铜合金绞线和包覆在该铜合金绞线的外周的绝缘体。
发明效果
上述铜合金线材具有以特定的范围含有上述特定的添加元素并且H含量被主动地限制于上述特定的范围的特定的化学成分组成。因此,对于上述铜合金线材而言,在将该铜合金线材多根绞合而构成铜合金绞线并将该铜合金绞线作为导体使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因H引起的晶粒的晶界裂纹。因此,上述铜合金线材能够实现具有高导体强度、与端子的粘着力优良的汽车用电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935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