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吲哚化合物FGFC1在制备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91635.9 | 申请日: | 2019-06-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517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宁;吴文惠;炎士珂;董庆丰;包斌;郭锐华;党璐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31/404 | 分类号: | A61K31/404;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曹莉 |
| 地址: | 2013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吲哚 化合物 fgfc1 制备 抗非小 细胞 肺癌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医药制备领域,特别涉及双吲哚化合物FGFC1在制备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为靶向EGFR抗人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所述EGFR敏感及耐药突变型细胞系为PC9和H1975。所述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为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滴丸剂、混悬剂、糖浆剂、肠溶制剂、乳剂悬浮液和注射剂中的至少一种制剂形式。本发明所述双吲哚化合物FGFC1不仅具有开发成为新一代靶向EGFR的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的潜力,同时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探针设计以及荧光生物标记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制备领域,特别涉及双吲哚化合物FGFC1在制备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作为全球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正在不断地侵入人们的生活。其中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致命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2018年就有超过180万人因肺癌死亡,而且死亡率占所有肿瘤死亡病例的18.4%,排名第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发生率的80%-85%,被确诊时常为中晚期,放化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但临床治疗失败率高,五年存活率低。
天然产物因其结构与人体内的内生代谢产物结构相似,具备成药的天赋。近年来,以天然产物为基础研制和开发新药一直是化学界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丰富的海洋天然产物是值得人们探索的重要药用资源,海洋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际上发现了一大批高效的抗肿瘤、抗菌、抗炎、抗病毒、镇痛、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多数化合物具有新药开发潜力,是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大量文献表明,海洋真菌因其能产生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著和类型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已经成为生物学、化学和药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针对晚期NSCLC驱动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发展迅速,其可使肿瘤迅速缩小,症状部分缓解或完全消退,具有更低的毒性,提高了治疗疗效。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s)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晚期NSCLC靶向治疗的主要药物。目前在中国上市的EGFR-TKIs总共分三代,只有第三代抑制剂奥希替尼(Osimertinib)对EGFR T790M突变具有较高的活性及选择性,可以减轻对EGFR野生型的抑制所带来的毒副作用,然而临床治疗过程中获得性耐药问题依然存在,限制了治疗疗效。因此,亟待发现和开发新型高选择性、高活性、低毒性和低耐药性的EGFR-TKIs,为NSCLC晚期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可能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吲哚化合物FGFC1在制备抗非小细胞癌药物中的应用,尤其在制备靶向EGFR抗人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报道了在体外对含不同驱动基因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为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的新型EGFR抑制剂研发提供候选的先导化合物。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双吲哚化合物FGFC1在制备抗非小细胞肺癌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双吲哚化合物FGFC1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
本发明所述化合物FGFC1即由海洋长孢葡萄穗霉菌FG216中分离出来。
上述化合物FGFC1的分子量为869g/mol,分子式为C51H68N2O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916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