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对虾池塘生态混养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76360.1 | 申请日: | 2019-06-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740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彭敏;肖珊;徐鸿飞;庞全;陈秀荔;杨春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 |
| 代理公司: | 南宁深之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5123 | 代理人: | 卢颖 |
| 地址: | 530021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对虾 池塘 生态 混养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虾池塘生态混养方法,池塘进水前,在池塘中央区域设置围网;池塘进水后,先在围网外放养对虾,然后在围网内放养杂食性鱼类、同时在围网外配养少量肉食性鱼类,最后在围网外吊养贝类;池塘中央底部设置排水口,在养殖过程中采用增氧机对池塘进行增氧并使池水沿排水口为中心旋转。本发明通过设置围网进行多品种池塘分区混养,围网内的杂食性鱼类有助于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不能到围网外养虾区域抢食虾料;围网外再混养适量的肉食性鱼类以摄食病弱死虾,防控虾病传播;养虾区域再混养贝类,以增强对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的滤食作用,进一步清洁水质;多品种的同塘分区混养能合理利用池塘水体生态位,提高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涉及一种水产的混合养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对虾池塘生态混养方法。
背景技术
对虾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重要支柱,由于池塘对虾单一品种的养殖易因病害爆发导致失败,生产已更多地转向鱼虾混养模式发展,但技术模式仍然不完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混养品种难选择。根据鱼类的食性,搭配混养的鱼分为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及滤食性鱼类。选择杂食性鱼类目的是摄食过剩的对虾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并减轻对水质的污染;选择肉食性鱼类是吃掉病虾死虾预防对虾传染性病害;选择滤食性鱼类是利用其滤除水中的大颗粒有机物和浮游生物、改善池塘水质。但均存在不利的一面:混养杂食性鱼类,鱼会争抢对虾饲料,影响对虾正常摄食和生长,且防控对虾传染性病害的效果不佳;混养肉食性鱼类,鱼的数量或规格不当,健康对虾就会被鱼大量捕食,且对于对虾残饵的清除效果不佳,对调控水质无帮助;混养滤食性鱼,不能解决对虾残饵和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问题,且仅适合在淡水或极低盐度海水池塘养殖中选用。(2)放养密度及比例难确定。在鱼虾混养池塘中,总无机氮及其组分的绝对含量随对虾和鱼的放养密度上升而升高。配养的鱼数量过多会影响对虾的生长,而鱼数量过少则又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确定两类养殖品种的放养密度和比例,维持总无机氮及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在合理范围内,又能充分发挥配养鱼类的有利的作用,减轻其不利的影响是个难题。(3)饲料投喂方案难确定。对虾对营养的要求较高,常规鱼虾混养池塘中,全部投喂鱼料会影响到对虾的生长;而投喂虾料时,如果投喂方法不当,虾料被鱼类大量摄食,会造成浪费,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有效调控池塘水质、防控对虾病害,降低单位养殖产品的饲料耗用,并减轻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减少养殖废弃物的排放,在提高养殖整体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养殖水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对虾池塘生态混养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对虾池塘生态混养方法,池塘进水前,在池塘中央区域设置围网;池塘进水后,先在围网外放养对虾,然后在围网内放养杂食性鱼类、同时在围网外配养少量肉食性鱼类,最后在围网外吊养贝类;池塘中央底部设置排水口,在养殖过程中采用水车式增氧机对池塘进行增氧并使池水沿排水口为中心旋转,将残余饵料、有机碎屑等汇集到池塘中部养鱼区域。
以上所述的一种对虾池塘生态混养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1)池塘准备:在池塘中央底部设有排水口;以排水口为圆心,在池塘内设置圆形的围网,围网上端高出池塘最高水位线20cm,下端埋入池塘底泥下20cm;围网面积占全塘面积五分之一;
(2)投苗放养:水温稳定在22℃以上,池塘经常规消毒并施肥培水后,在围网外放养对虾虾苗;养殖3周后,在围网内放养杂食性鱼类,并在围网外投放少量肉食性鱼类;再养殖3周后,在围网外吊养贝类;各品种投放时,其原养殖水体或苗袋水与池塘水温差小于3℃,盐度差小于5‰;
(3)投喂管理:投放虾苗后一个月内对对虾和杂食性鱼类分别投喂虾饲料和鱼饲料,每日投喂2次;投放虾苗一个月后至整个养殖结束,期间围网内的鱼类不做投喂管理,只给围网外的对虾投料,每日投喂3次,其中1次用益生菌饲料添加剂拌料投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63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鉴别中国圆田螺性别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河蟹池塘水草循环利用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