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声学带隙的低频阻尼减振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48015.7 | 申请日: | 2019-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598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 发明(设计)人: | 马富银;蔡永庆;吴晓;吴九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15/00 | 分类号: | F16F15/00;G01H17/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红霖 |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声学 低频 阻尼 方法 | ||
1.一种基于声学带隙的低频阻尼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振动测试,获取目标减振对象的振动频率响应函数,确定目标减振峰所处的频率位置;
2)根据目标减振频率和实际允许的安装空间要求,选择适当的局域共振单元结构类型,设计元胞结构,计算元胞的能带图,确定带隙频率范围;
3)反复调整局域共振单元的结构参数,使得目标减振频率落入局域共振单元的带隙频率范围内,且尽量使得目标减振频率处于局域共振单元带隙频率范围的中心频率附近;
4)当采用弯曲波带隙进行减振时,采用模态位移法检验带隙内局域共振单元的面外位移是否足够小;
5)对于目标减振对象的振动剧烈部位,计算目标减振对象在符合使用条件的边界条件下的模态振型,确定振动剧烈的部位;
6)制作局域共振单元,并将其固定到目标减振对象振动剧烈的部位,进行振动试验,检验减振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声学带隙的低频阻尼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局域共振单元的类型,考虑到轻量化设计的要求,选取薄膜和薄板类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声学带隙的低频阻尼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局域共振单元的带隙是完全带隙,或者是弯曲波带隙,且带隙频率范围覆盖目标减振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声学带隙的低频阻尼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采用弯曲波带隙进行减振时,引入一种模态位移法来评估预期减振效果,这种方法通过求能带的时候计算局域共振单元中提供局域化刚度的部分的平均模态位移,然后投影到频率和波矢所在的坐标平面内得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声学带隙的低频阻尼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局域共振单元需要布置在结构中振动最剧烈的部位,以获得最佳的减振效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声学带隙的低频阻尼减振方法,其特征在于,目标频率范围内模态位移接近0时,减振效果最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801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