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拓扑自动聚合的分布式新能源全观测建模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41775.5 | 申请日: | 2019-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6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汪伟;李端超;陈实;黄太贵;王吉文;黄少雄;王璨;马金辉;梁肖;刘路登;王松;徐海青;陈是同;陈伟;徐自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徽继远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G06F30/18;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合肥维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5 | 代理人: | 吴明华 |
地址: | 23007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拓扑 自动 聚合 分布式 新能源 观测 建模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拓扑自动聚合的分布式新能源全观测建模方法和系统,基于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台账提取新能源并网信息,构建分布式能源并网数据库;基于已获取的主配网拓扑模型,建立主配网的映射关系,拟合成主配网一体化电网拓扑模型;通过并网信息和一体化电网拓扑模型的站点或配变,构建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映射;基于构建的新能源与主配网一体化模型的连接关系,构建电网设备拓扑联通图;设置全观测模型观测点,构建反映各观测点与新能源映射关系的新能源自动聚合全观测模型。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拓扑自动聚合的分布式新能源全观测建模方法,实现各级电网运行设备对下挂新能源聚合观测,有效解决了分布式新能源无法及时观测和管理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网智能管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拓扑自动聚合的分布式新能源全观测建模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呈现分布式的新特点,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分布式并网,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压力,同时分布式新能源电站由于部署地点分散、运行环境复杂、数量多、规模小、差异大等原因导致难以进行统一管理,从而造成数据监测和运行管理等业务相对滞后。
据统计,我国已投运的新能源项目有75%上接入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在电力系统内,35千伏及以上并网的新能源电站已做到实时监控和管理,而配电网自动化建设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确定2020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配电网发展战略,但考虑到建设收益成本,即使建成后其范围很难有效覆盖所有点。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不能及时掌握低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发电运行情况,这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隐患。
高比例新能源在我国省级、地市电网内运行管理中问题已经凸显,电网负荷倒送引起电网运行负荷统计不准确、电网重要输电断面重过载频发、电网负荷预测准确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要掌握新能源发电特性,需要构建一套对新能源全观测模型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分布式新能源无法及时观测和管理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拓扑自动聚合的分布式新能源全观测建模方法和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拓扑自动聚合的分布式新能源全观测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基于从已归档的分布式新能源并网台账提取新能源并网信息,构建分布式能源并网数据库;
所述分布式新能源并网数据库的并网信息包括电站名称、电站地址、电压等级、装机功率以及并网接入点;
步骤2,基于现有的电网设备通用模型数据命名规范,获取主配网拓扑模型,且建立主配网的映射关系,拟合成主配网一体化电网拓扑模型;
步骤3,通过步骤1获取的并网信息和步骤2的一体化电网拓扑模型的站点或配变,构建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映射,建立新能源与主配网一体化模型的连接;
步骤4,基于步骤3构建的新能源与主配网一体化模型的连接关系,构建电网设备拓扑连通图;
所述电网设备拓扑连通图基于计算机图论技术,将电网的元件设备、新能源站点作为连通图顶点,电网拓扑信息作为顶点的连接边;
步骤5,设置全观测模型观测点,构建反映各观测点与新能源映射关系的新能源自动聚合全观测模型;
所述电网设备拓扑连通图通过图论层序遍历算法,采用新能源站点的所在顶点作为始点,设置遍历终点约束条件,根据由低到高顺序遍历电压等级电网设备,构建新能源与电网设备连通路径;
所述的观测点包括配变、配网出线、10千伏及以上各电压等级母线、主变。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基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获取主网拓扑模型信息,基于电力配网调度图模系统获取配网拓扑模型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徽继远软件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徽继远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17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流器多维频域阻抗的降维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虚拟电厂分布式协调调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