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操作力可调的座椅及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440551.2 | 申请日: | 2019-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6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兴良;李征;何修华;赵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N2/07 | 分类号: | B60N2/07;B60N2/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操作 可调 座椅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操作力可调的座椅及车辆,其中,该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上轨和下轨,所述上轨固定于所述座椅本体,下轨固定于车辆的基板,常态下,所述上轨锁定于所述下轨;还包括:固定设置的锁轨;滑动调节机构,滑动连接于所述锁轨;第一弹性件,其一端与所述座椅本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调节机构相连;向前移动所述座椅本体时,所述滑动调节机构也能够前移,以增大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向后推动所述座椅本体复位时,所述滑动调节机构也能够后移,以减小复位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本发明所提供座椅,其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可调,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座椅本体前移时直接移动到位以及后移时操作力的减小,有利于提高乘客的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操作力可调的座椅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MPV(Multi-Purpose Vehicles,即多用途汽车)和七座SUV(Sport/Suburban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实用汽车)越来越受乘客青睐,在市场上也逐渐普及,对于这种形式的汽车,乘客在进出第三排座椅座位时,需要调节第二排座椅来提供足够大的上下车空间,以方便乘客进出。
针对此,现有的座椅仅是在座椅本体中增加弹簧部件,当乘客打算进出第三排座椅座位时,乘客需要调节二排座椅的调节把手,二排座椅被弹簧部件拉动而向前滑动。此时,存在两个较大的问题:其一,设置在座椅本体的弹簧的弹簧力容易不足,这就容易造成座椅停在某一位置,需要乘客手动前推座椅;其二,如果设置较大的弹簧力,那么,乘客在向后推动座椅复位时,需要提供的力也相应增大。上述的这两个问题无疑会影响乘客的使用体验。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力可调的座椅及车辆,其中,与该座椅的座椅本体相连的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可以调节,在座椅本体前移时变形量可以增大,有利于保证座椅本体的一次移动到位,而在座椅本体后移时变形量可以减小,有利于减小乘客推动座椅本体后移的操作力,从而可以提高乘客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力可调的座椅,包括座椅本体、上轨和下轨,所述上轨固定于所述座椅本体,所述下轨固定于车辆的底板,常态下,所述上轨锁定于所述下轨;还包括:固定设置的锁轨;滑动调节机构,滑动连接于所述锁轨;第一弹性件,其一端与所述座椅本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滑动调节机构相连;向前移动所述座椅本体时,所述滑动调节机构也能够前移,以增大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向后推动所述座椅本体复位时,所述滑动调节机构也能够后移,以减小复位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
采用这种结构,当需要向前移动座椅本体时,可以控制滑动调节机构也向前移动,以增大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使得第一弹性件可以积聚更大的弹性力,来为座椅本体提供更大的驱动力,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座椅本体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直接移动到位,进而避免乘客二次施加推力的情形;而当需要向后推动座椅本体复位时,滑动调节机构又能够后移,以减小复位过程中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如此,乘客在推动座椅本体后移时所需要的操作力可以较小,从而使得乘客可以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锁轨设有前锁孔和后锁孔;所述滑动调节机构包括锁止滑块和锁定件,所述锁止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锁轨,所述锁定件安装于所述锁止滑块,并能够插接于所述前锁孔或所述后锁孔,以将所述锁止滑块锁定于所述锁轨;初始状态及向后推动所述座椅本体复位时,所述锁止滑块通过所述锁定件锁定于所述后锁孔;前移所述座椅本体时,所述锁止滑块通过所述锁定件锁定于所述前锁孔。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解锁件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解锁件能够驱使所述锁定件脱离所述前锁孔或所述后锁孔,以解锁所述锁止滑块;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锁止滑块相连,前移所述座椅本体时,所述锁止滑块能够解锁,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驱使所述锁止滑块前移,并锁定于所述前锁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405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滑轨总成
- 下一篇:复合水凝胶、支架和细胞培养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