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82968.8 | 申请日: | 2019-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24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和;齐敦武;周延山;侯蓉;杨洪;薛飞;冯菲菲;兰官伟;吴蔚;付明霞;宋心强;余吉;程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
| 主分类号: | A01K1/00 | 分类号: | A01K1/00;A01K1/035;A01K3/00;A01K29/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智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82 | 代理人: | 李龙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大熊猫 海拔梯度 生境 自然生长 食用竹 灌木 围栏 外围 规范化 水源 | ||
本发明属于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熊猫野化训练放归前的适应场。针对现有技术中没有规范化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适应场具有海拔梯度,海拔梯度的范围为2100~3000m,适应场内部具备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所述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包括自然生长大熊猫食用竹、天然流动性水源、乔灌木,所述适应场的外围设置有围栏(5)。本发明适用于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熊猫野化训练放归前的适应场。
背景技术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人工圈养繁殖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圈养大熊猫的繁殖个体较少。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圈养大熊猫的繁殖技术探索期,大熊猫种群数量略有增加。2000年后进入技术突破期,种群的快速增长期。截止目前,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已达548只,这一方面使得圈养基本达到了能自我维持的阶段,另一方面,在不影响圈养种群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为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放归提供了种源保障。目前全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864只,基于地理隔离、栖息地连接和干扰现状,大熊猫栖息地被隔离成33个斑块。对孤立的野生大熊猫小种群来说,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能改善野生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种群数量、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以及减少近亲繁殖,是促进局域小种群复壮的有效保护手段,从而维持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在野外长期续存。
当前,大熊猫野化放归的重点是野生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实现大熊猫放归个体野外存活,即适应野外环境,且融入放归地野生大熊猫种群,提高遗传多样性。但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外生存能力低下,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天敌和其它大熊猫个体的识别能力弱。在放归前对野放个体进行系统的培训是有必要的,而培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建立不同的野化训练场,使其逐步适应野外环境,并逐步学会野外的生存技能。放归前适应场是在大熊猫栖息地修建的具有足够面积的围栏区域,该区域具备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和自然生态系统。就大熊猫野化放归前适应场的修建而言,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方法和定论。
建立满足大熊猫野外放归前适应场能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科学研究提供规范化的硬件条件,为逐步实现大熊猫成功野化放归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因此建立规范化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前适应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没有规范化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前适应场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熊猫野化训练放归前的适应场。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大熊猫野化放归前的适应场,所述适应场具有海拔梯度,海拔梯度的范围为2100~3000m,适应场内部具备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所述野生大熊猫生存的生境类型包括自然生长大熊猫食用竹、天然流动性水源、乔灌木,所述适应场的外围设置有围栏。
海拔梯度对野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影响非常明显,原因如下:
(1)海拔对竹林基径、株高有显著影响,整齐度、均匀度、基径和株高分布的偏度值和峰度值均随海拔变化而变化。
(2)海拔对大熊猫食用竹营养含量随季节而变化,每个竹种在叶、枝、杆三个部位间的营养均有显著差异。
(3)海拔对竹林结构及营养的显著影响决定了大熊猫对食用竹的取食策略,大熊猫夏季在高海拔地区活动,其余季节在低海拔地区活动。
由于海拔梯度对大熊猫食用竹的影响,因此,必须改变圈养大熊猫的取食策略,使其也能够夏季在高海拔地区活动,其余季节在低海拔地区活动。采用该技术方案后,适应场内的环境与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相同,圈养大熊猫的取食策略也慢慢改变,使在适应场经过放归前的适应性训练后的野放个体能更好的适应栖息地的生活环境,提高放归的成功率。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的科学研究提供规范化的硬件条件,为逐步实现大熊猫成功野化放归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并且适应场外围设置有围栏,能够防止大熊猫逃出适应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未经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829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