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掺入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墙体及施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320618.9 | 申请日: | 2019-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80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超;陈峥;董宏英;张韵怡;张奕慧;赵倚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4B2/84 | 分类号: | E04B2/84;E04C5/06;E04C5/07;E04G2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玄武岩纤维 再生混凝土 钢筋骨架 墙体 掺入 钢筋斜撑 斜撑 竖向分布钢筋 水平分布钢筋 抗疲劳性能 结构体系 受力性能 抗腐蚀 纤维布 单排 端头 栓钉 双排 混凝土 钢筋 施工 | ||
1.一种掺入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墙体,其特征在于:由水平分布钢筋(1)、竖向分布钢筋(2)、掺入玄武岩纤维的再生混凝土(3)、高性能栓钉(4)、端头钢筋(5)及FRP钢筋斜撑(6)组成;
水平分布钢筋(1)与竖向分布钢筋(2)的外皮包裹有一层FRP纤维布,水平分布钢筋(1)与竖向分布钢筋(2)均为等间距布置,水平分布钢筋(1)与竖向分布钢筋(2)之间采用焊接或绑扎等方式连接;水平分布钢筋(1)与竖向分布钢筋(2)之间垂直交叉绑扎连接形成钢筋网片;
所述端头钢筋(5)沿再生混凝土墙体的厚度方向布设并垂直于钢筋网片的四角点,端头钢筋(5)与钢筋网片采用焊接方式连接;
所述高性能栓钉(4)沿墙体厚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在端头钢筋(5)的外侧;高性能栓钉(4)与端头钢筋(5)采用栓钉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
当再生混凝土墙体设计为单排配筋时,从再生混凝土墙体上部的端头钢筋(5)与钢筋网片交点处出发至对角线处的端头钢筋(5)与钢筋网片交点处为终点设置包裹2~3层纤维布的FRP钢筋斜撑(6),两侧的FRP钢筋斜撑(6)相交叉呈X形,提升再生混凝土墙体的平面外刚度;水平分布钢筋(1)、竖向分布钢筋(2)、高性能栓钉(4)、高强端头钢筋(5)及FRP钢筋斜撑(6)连接组成再生混凝土墙体主体结构,再生混凝土墙体主体结构内部填充掺入玄武岩纤维的再生混凝土(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掺入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分布钢筋(1)与竖向分布钢筋(2)采用HRB335级或HRB400级钢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掺入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墙体,其特征在于:水平分布钢筋(1)与竖向分布钢筋(2)的直径为12mm~18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掺入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墙体,其特征在于:水平分布钢筋(1)的相邻间距取300mm,竖向分布钢筋(2)的相邻间距取3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掺入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墙体,其特征在于:采用型钢代替端头钢筋(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掺入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墙体,其特征在于:高性能栓钉(4)的个数由再生混凝土墙体厚度决定。
7.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再生混凝土墙体进行的施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步骤一:将水平分布钢筋(1)和竖向分布钢筋(2)外皮均包裹一层FRP纤维布,按照图纸设计要求等间距绑扎成钢筋网;采用焊接方式将端头钢筋(5)与钢筋网连接,端头钢筋(5)外侧焊接高性能栓钉(4),采用焊接方式将端头钢筋(5)与钢筋网连接,形成玄武岩纤维再生混凝土墙体带FRP斜撑的钢筋骨架;
步骤二:当再生混凝土墙体为单排配筋时,需自上部端头钢筋(5)与钢筋网连接处起始至其对角线下部端头钢筋(5)与钢筋网连接处终止设置包裹两层纤维布的FRP形钢筋斜撑;
步骤三:将再生混凝土墙体的带FRP斜撑的钢筋骨架按图纸设计要求插于基础梁内,浇筑基础梁钢筋混凝土,两者形成整体;
步骤四:在基础梁的上表面按照图纸设计要求弹出墙体位置的双实线,在弹线的位置处安装模板;
步骤五:在搭设好的模板内浇筑掺入玄武岩纤维的再生混凝土材料3,浇筑前,模板用清水润湿,在基础梁的旧混凝土与新浇筑混凝土之间铺设50mm~100mm厚的与待浇筑墙体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采用汽车泵送浇筑配合人工振捣的方式完成浇筑工作,混凝土下料点分散布置,注意分层浇筑与振捣,每层浇筑高度不大于500mm;
步骤六:再生混凝土墙体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0h内进行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为7d,保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时进行拆模;拆模后修整墙面和边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32061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