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层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228188.8 | 申请日: | 2019-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4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 发明(设计)人: | 张诚;张同喜;吕晓静;孙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L23/16 | 分类号: | C08L23/16;C08L23/06;C08L23/12;C08K3/22;H05K9/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层 电磁波吸收材料 吸波 吸波剂 电磁转化效率 橡胶基弹性体 柔韧性 材料应用 单层材料 弹性基体 吸波材料 单组份 共混 透波 相吸 制备 橡胶 引入 赋予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单层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所发明的单层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具有单层弹性基体单组份吸波相与多组分吸波相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质,所述的单层电磁波吸收材料是通过吸波剂与基体共混的方式制备的。本发明通过在单层吸波材料中同时引入橡胶和弹性体作为材料的吸波相和透波相的应用,选用合适的吸波剂提高了单层材料的电磁转化效率,橡胶基弹性体赋予材料较好的弹性和柔韧性,提高了材料应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尤其涉及单相及两相基体的单层电磁波吸收材料。
背景技术
对于单层吸波材料而言,与多层材料相比,单层吸波材料具有可一次成型,施工方便、制作简单、质量轻、厚度薄等优点。现在单层电磁波吸收材料相对于多层吸波材料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电磁波进入材料内部的过程中从表面被反射出去,波频与阻抗不匹配,二是在吸波相中没有合适的与入射频相对应的吸波剂,电磁损耗效率低,三是目前单层吸波材料普遍使用结晶度高的热塑性树脂,成型后质地坚硬影响施工。所以将单层吸波材料设计成像多层吸波材料那样吸波相与透波相共存,提高波阻抗匹配与提高电磁损耗效率改善材料性质是现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研究一种吸波相与透波相共存的单层弹性体吸波材料,通过高弹性聚合物与热塑性树脂共混作为基体,提高了波阻抗匹配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选择合适的吸波剂,提高了材料的电磁损耗效率。
本发明所述的单层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是通过吸波剂与基体熔融共混的方式制备的,基体由单相或两相及两相以上不相容的聚合物组成,吸收剂主要是适高频的能够在基体中相聚集的成分组成。
本发明所述的单层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由以下重量配比制成: 30-50份的基体,60-180份的吸波剂;所述的基体由30-50份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0-20份的等规聚丙烯(IPP)、0-20份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组成;所述的吸波剂由60份-180份的六角晶系铁氧体、0-5份的导电炭黑、0-20份的多晶铁纤维组成。
所述的等规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炭黑、多晶铁纤维的份数可以为0。
进一步,所述的单层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优选为由以下重量配比制成:30份三元乙丙橡胶(EPDM)、20份高密度聚乙烯(HDPE)、 60份六角晶系铁氧体、5份导电炭黑。
本发明所述单层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具体工艺为:混炼、模压成型操作过程如下:
首先使用双辊开炼机升温至150℃-160℃,加入基体混炼5min 得到混合物,待混合物均匀铺开在双辊表面后,将吸波剂逐渐加入双辊开炼机中,开炼5min-8min后取出,放入模具中,在平板硫化仪下模压成型,在10MPa、150℃-160℃的模压温度下模塑5min-6min,结束后放入冷水中骤冷后,得到单层弹性体电磁波吸收材料。
所述的聚合物基体与电磁波吸收剂的用量优选应使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为100-108Ω·cm。
本发明主要是以三元乙丙橡胶为基体,同时考虑橡胶单相基体、以及与不同热塑性树脂形成复配相的吸波性能,在不同的厚度下所测量的反射率与频率间的关系,以此来确定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在单层吸波材料中同时引入橡胶和弹性体作为材料的吸波相和透波相的应用,选用合适的吸波剂提高了单层材料的电磁转化效率,橡胶基弹性体赋予材料较好的弹性和柔韧性,提高了材料应用范围。
本发明所述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在防电磁污染以及现代军事中电子对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22818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