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维码的显示方法及显示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80042225.X | 申请日: | 2018-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8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久保田拓也;大木和典;春原贵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为研究所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6K19/06 | 分类号: | G06K19/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桑丽茹 |
| 地址: | 日本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维码 显示 方法 显示装置 | ||
在不破坏空间质感且可以使用的显示面板上,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二维码显示性能的显示方法和显示装置。由自然由来的木材、天然纤维、天然皮革或天然石材、或者是通过模仿天然外观和触感而形成的素材,如合成纤维、合成皮革或人造石材构成的薄层,在以抵接住面板前面的方式配设于框体的外周面的显示面板中,当发生显示不良时,通过移动或旋转二维码来进行校正并显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方法以及显示装置,让由自然由来的素材等构成的薄层在组装在框体的外周面的发光元件矩阵上显示二维码。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QR码为首的二维码被广泛的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例如,在宣传某商品时,为了进行对介绍该商品的互联网网站的诱导,在报纸或杂志等这样的纸质媒体上印刷二维码,让用户所持有的移动终端读取等的利用方法。
作为二维码的显示媒体,不限于纸张媒体,还可以使用个人计算机等的显示器,显示在显示器上的二维码可以使用手机等里所配置的照相机来读取的方法也被广泛的使用。
这样,由于二维码在各种领域中被多种多样地使用,因此根据其利用场景,也存在不适用在纸质媒体或液晶显示器上显示的情况。
例如,在美术馆中,如果在展示物的旁边显示有二维码,则可以容易地将参观者引导到登载有展示物相关的更详细信息的网站。这样一来,访问者不仅可以欣赏到作品,还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相关信息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更加享受作品的乐趣。
由此,可以考虑在纸质媒体上印刷二维码,并将其粘贴在各个作品的旁边的方法。
可是,在这种方法中,为了更新显示内容,存在必须重新粘贴纸质媒体的繁杂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采用在作品的旁边设置液晶显示器等,在显示器上显示二维码的方式,则能够容易地更新显示内容。可是,在液晶显示器上进行显示时,需要确保一定程度的读取亮度。然而,美术馆内的照明方式或程度会因展览的内容而异。考虑到展览场所的氛围,恐怕无法确保足够的亮度。此外,液晶显示器一般呈无机质形态,因此不一定能融入展示场所的氛围。
在此,与液晶显示器等不同,如果显示装置的表面由诸如木材等的天然材料形成,则更容易融入该场所的氛围,也不会妨碍美术品等的鉴赏。但是,例如木材的话就有木纹一样,由于来自自然的素材在材质上有很多偏差,所以存在二维码的显示不鲜明或不正确,容易产生读取错误的问题。
还有,不限于二维码,在将自然由来的素材用于表面的显示装置中,也可能存在文字等显示不鲜明的情况。
【专利文献1】特开平7-2540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方法和显示装置,其能在不损坏空间质感的情况下使用的显示面板中,提高二维码的显示性能。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二维码的显示方法是由自然由来的木材、天然纤维、天然皮革或者天然石材,或者是模仿自然的外观和触感而形成的素材,如合成纤维、合成皮革或者人工石材构成的薄层,以抵接住面板前面的方式设置在框体的外周面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方法,当发生显示不良时,通过移动或旋转二维码来进行校正并显示。
通过使用自然由来的素材等,与现场的空间协调,可以在不破坏气氛的情况下显示二维码,在不需要显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关闭。另外,在发生显示不良的情况下,通过移动或旋转二维码进行校正,可以提高显示性能。
这里,二维码是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拥有信息的代码。作为二维码的例子,QR码(注册商标)是优选的。
此外,关于显示的二维码的更新方法,可以考虑显示装置与外部进行通信,通过近场通信(NFC:近距离无线通信)进行写入的方法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为研究所株式会社,未经无为研究所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422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形成有机薄膜的组合物和技术
- 下一篇:电感器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