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散热的右后消声筒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750834.4 | 申请日: | 2018-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9001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 发明(设计)人: | 金崇龙;阳国超;成耀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陵川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1/00 | 分类号: | F01N1/00;F01N3/05;F01N13/18;F01N13/08 |
| 代理公司: | 重庆创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0125 | 代理人: | 付继德 |
| 地址: | 400033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口 排气管 消声筒 防脱卡块 高效散热 散热翅片 弹簧室 紧固块 固定连接方式 本实用新型 端部连接 对称设置 一端设置 拧紧 圈套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散热的右后消声筒,包括消声筒,所述消声筒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一体式的散热翅片,且散热翅片的两端呈弧形,所述消声筒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且进气口的端部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内部对称设置有弹簧室,且所述弹簧室的一侧连接有防脱卡块;在消声筒进气口与排气管相连接时,只需将排气管的端部插入进气口内部,然后将第二旋转圈套在第一紧固块与第二紧固块的表面,并旋转拧紧即可,使得排气管与进气口的固定连接方式更加简便,同时在防脱卡块的作用下也避免了排气管与进气口的分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消声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散热的右后消声筒。
背景技术
消声筒,主要用于降低机动车的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一般消声筒固定在排气管的尾部,从而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绝大部分汽车只有一根排气管,且固定在汽车底盘的右后方,相对应的,消声筒也处于汽车底盘的右后方,通过将消声筒与排气管尾部连接,使得发动机内部高温废气能安全有效地排出,并且降低发动机的排气噪声。
现有的消声筒在使用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有的消声筒在使用时,由于发动机内部的高温废气不断地从消声筒内部经过,由于消声筒表面没有任何的散热装置,造成消声筒内部的温度无法有效的进行散发,存在一定改良空间,同时现有消声筒在于排气管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用两根拉簧进行固定,一方面使得连接过程变的繁琐且存在一定操作难度,另一方面当拉簧出现损坏时,消声筒可能会与排气管分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散热的右后消声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消声筒在使用时,由于发动机内部的高温废气不断地从消声筒内部经过,由于消声筒表面没有任何的散热装置,造成消声筒内部的温度无法有效的进行散发,存在一定改良空间,同时现有消声筒在于排气管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用两根拉簧进行固定,一方面使得连接过程变的繁琐且存在一定操作难度,另一方面当拉簧出现损坏时,消声筒可能会与排气管分离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散热的右后消声筒,包括消声筒,所述消声筒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一体式的散热翅片,且散热翅片的两端呈弧形,所述消声筒的一端设置有进气口,且进气口的端部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一端内部对称设置有弹簧室,且所述弹簧室的一侧连接有防脱卡块,所述排气管的一端可通过插入进气口的内部与进气口连接,所述进气口的端部两侧表面对称设有一体式的第二紧固块,且排气管的两侧表面设有与第二紧固块相对应的第一紧固块,所述第二紧固块与第一紧固块的半径往两端逐渐缩小,所述第二紧固块与第一紧固块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旋转圈,且第二旋转圈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旋转圈。
优选的,所述消声筒的顶部表面对称设置有两个一体式的连接块,且连接块的顶部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汽车底盘上,所述连接块的内部开设有伸缩室,且固定座的底端处于伸缩室的内部,所述连接块的外表面一侧设置有蝶形螺栓,且连接块的外表面另一侧设置有与蝶形螺栓相对应的蝶形螺母,所述蝶形螺栓的端部贯穿过连接块与固定座的内部,并与蝶形螺母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紧固块与第二紧固块的外侧表面开设有螺纹,且第二旋转圈与第一旋转圈的内壁开设有与之相对应的螺纹,所述第一旋转圈与第二旋转圈的外表面均匀分布有防滑凸条。
优选的,所述进气口的外表面对称开设有两个矩形孔,且矩形孔的位置与防脱卡块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的外表面对称开设有五组与伸缩室相通的圆形孔,且所述固定座的底端开设有与圆形孔相对应的螺栓孔。
优选的,所述蝶形螺栓的端部表面设置有螺纹,且蝶形螺母的内壁开设有与之相对应的螺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陵川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陵川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7508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