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筒体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21663906.1 | 申请日: | 2018-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573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丁涛;袁飞;陈雄清;张剑阳;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8 | 分类号: | B23K9/18;B23K9/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李峰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渡框架 尾部框架 首部 筒体 本实用新型 加热装置 行走机构 链条 筒体外周壁 加热框架 链条连接 筒体外板 形状弧形 依次布置 埋弧焊 外周壁 行走轮 预热 抵接 链型 种筒 缠绕 焊接 匹配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筒体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筒体外周壁上沿周向依次布置的首部框架、尾部框架和若干个过渡框架,所述首部框架、所述尾部框架、所述过渡框架的内侧形状分别与所述筒体的外周壁形状弧形匹配;所述首部框架与所述尾部框架连接,所述首部框架通过链条与相邻的过渡框架连接,所述尾部框架通过链条与相邻的过渡框架连接,两相邻的过渡框架间通过链条连接;所述首部框架、所述尾部框架、所述过渡框架上分别设有结构相同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抵接在所述筒体上的行走轮。本实用新型采用链型加热框架缠绕在筒体外板,与筒体实现了相对运动,预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不同直径的不同厚度的筒体埋弧焊焊接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液罐筒体焊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筒体加热装置,适用于各种直径的筒体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实现筒体埋弧焊焊接作业的同时,解决了大拘束度筒体需要预热和焊后热处理的难题。
背景技术
目前,筒体焊接因结构拘束度大和减少焊接残余应力需进行预热和后热处理,传统固定的加热方式效果不理想,且加热板安装、拆卸耗工。常规的筒体环焊缝焊接采用埋弧焊,需进行定位预热,为施焊处及时做好预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筒体加热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筒体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筒体外周壁上沿周向依次布置的首部框架、尾部框架和若干个过渡框架,所述首部框架、所述尾部框架、所述过渡框架的内侧形状分别与所述筒体的外周壁形状弧形匹配;所述首部框架与所述尾部框架连接,所述首部框架通过链条与相邻的过渡框架连接,所述尾部框架通过链条与相邻的过渡框架连接,两相邻的过渡框架间通过链条连接;所述首部框架、所述尾部框架、所述过渡框架上分别设有结构相同的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抵接在所述筒体上的行走轮。
优选地,所述首部框架与所述尾部框架间设有腹部框架,所述首部框架通过第一连接机构铰接在所述腹部框架上,所述尾部框架通过第二连接机构铰接在所述腹部框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设在所述首部框架上一端的第一套管、设在所述腹部框架一端的第二套管、第一销轴,所述第一套管设有两个并上下布置,所述第二套管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套管之间,第一销轴依次穿过上方的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和位于下方的第一套管并通过螺母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包括设在所述尾部框架上一端的第三套管、设在所述腹部框架另一端的第四套管、第二销轴,所述第四套管设有两个并上下布置,所述第三套管位于两个所述第四套管之间,第二销轴依次穿过上方的第四套管、第三套管和位于下方的第四套管并通过螺母固定。
优选地,所述首部框架上设有第一加强板,所述尾部框架上设有第二加强板,所述过渡框架上设有第三加强板,所述腹部框架上设有第四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首部框架、所述尾部框架、所述过渡框架、所述腹部框架上还设有用于压紧加热板的压板。
优选地,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安装在相应的首部框架、尾部框架或过渡框架上,所述行走轮安装在所述连接轴上,并通过螺母固定。
优选地,所述首部框架上下侧分别设有第一耳板,所述尾部框架的上下侧分别设有第二耳板,每个所述过渡框架的上下侧分别设有第三耳板。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筒体加热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链型加热框架缠绕在筒体外板,与筒体实现了相对运动,预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不同直径的不同厚度的筒体埋弧焊焊接要求。本实用新型减少传统的加热块频繁安装工序,以便筒体实行自动化焊接;根据筒体曲率和陶质加热块长度,进行筒体弧长微分,巧妙地运用深沟球轴承零件使得筒体与加热装置实现了高副运动,以满足埋弧焊的焊接速度;采用链条串接过渡框架的耳板,两个链条的轨道宽度满足了埋弧焊小车的行走空间,过渡框架还避免了链条给筒体壳板表面的磨损。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6639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