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调光纤偏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821402399.6 | 申请日: | 2018-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893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 发明(设计)人: | 马任德;李晓平;夏云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曲阜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2F1/095 | 分类号: | G02F1/095 |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卢登涛 |
| 地址: | 273165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偏振器 封闭容器 可调 磁场发生装置 导出光纤 导入光纤 磁流体 光纤偏振控制器 光纤无源器件 本实用新型 浸入 传统光纤 磁感线 偏振度 偏振器 外部 抛磨 磁场 调制 平行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调光纤偏振器,属于光纤无源器件技术领域,包括光纤偏振器本体,光纤偏振器本体包括:封闭容器、D型光纤和磁场发生装置,封闭容器内部分布有磁流体,D型光纤设置在封闭容器内,并被浸入磁流体中,D型光纤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导入光纤和导出光纤,导入光纤和导出光纤位于封闭容器的外部,磁场发生装置位于封闭容器的外部,用于产生平行于D型光纤抛磨面的磁感线,设计一种可调光纤偏振器,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实现对光的偏振度的调制,只需一个系统,就能完成传统光纤偏振器与光纤偏振控制器相结合实现的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纤偏振器,特别涉及一种偏振度可调的光纤偏振器,属于光纤无源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早在1980年,德国的W.Eickhoff就提出,对单模光纤进行侧面抛磨制作D型光纤,然后在D型光纤抛磨面镀制金属膜制作光纤偏振器。由于D型光纤被抛磨至纤芯附近,所以纤芯中的光场以倏逝波的形式泄露至金属膜,其中,TM0模的振动方向平行于金属膜,TE0模的振动方向垂直于金属膜。由于金属膜的吸收,使得TM0模的损耗大于TE0模,实现起偏振效果。在此之后,通过把铟膜、双折射材料、石墨烯膜等,设置于D型光纤抛磨面,多种光纤偏振器被研制出来,它们表现出良好的性能。然而,对于这些偏振器中的任何一个,仅具有固定的偏振度,而不能对偏振度随意调节。
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应用中,传统的光纤偏振器必须与光纤偏振控制器配合,才能实现随意控制光的偏振态的目的。然而,光纤偏振控制器的使用,增加了系统复杂度与成本。因此,设计出一种光偏振度可调的在线光纤偏振器,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光纤偏振器,通过调节磁场强度实现对光的偏振度的调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仅具有单一偏振度,只有与偏振控制器配合使用才能随意改变光的偏振态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调光纤偏振器,包括光纤偏振器本体,光纤偏振器本体包括:封闭容器、D型光纤和磁场发生装置,封闭容器内部分布有磁流体,D型光纤设置在封闭容器内,并被浸入磁流体中,D型光纤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导入光纤和导出光纤,导入光纤和导出光纤位于封闭容器的外部,磁场发生装置位于封闭容器的外部,用于产生磁感线,磁场发生装置产生的磁感线的方向平行于D型光纤的侧面抛磨面。
D型光纤两端连接有导入光纤和导出光纤,以把光导入、导出D型光纤;封闭容器内分布磁流体,将D型光纤浸在磁流体内;在封闭容器的外部设置磁场发生装置;当光通过D型光纤时,调节磁场强度实现对光的偏振度的调制。
所述的磁场发生装置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位于封闭容器外部的两侧,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为异性磁极电磁铁。
所述的D型光纤的侧面抛磨面靠近光纤芯,磁场发生装置产生的磁感线的方向平行于D型光纤的侧面抛磨面。
所述的磁流体中遍布磁性纳米颗粒,磁场发生装置通电引发磁流体中的磁性纳米颗粒沿磁感线方向排列成链。
当光通过D型光纤时,给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通电,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产生磁场,引发磁流体中的磁性纳米颗粒沿磁场方向排列成链,磁性纳米颗粒链对沿磁场方向振动的偏振光产生较强的吸收,而对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偏振光吸收较弱,从而实现对光的起偏振,改变磁场的强度,可调节光的偏振度。
所述的封闭容器为长方体或圆柱体结构,且由硬质材质制成。
所述的D型光纤采用石英材料。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曲阜师范大学,未经曲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14023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