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973161.2 | 申请日: | 2018-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82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 发明(设计)人: | 陈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兴湖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箱 壳体 底部连接 底座 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废气焚烧 加热空腔 伺服电机 换热管 输出端 支撑板 转轴 本实用新型 输出端连接 支撑板顶部 支撑架固定 高温废气 管道连接 环保要求 壳体内壁 热量回收 出风管 出料管 出气管 放水管 搅拌桨 联轴器 万向轮 引风机 连通 水管 贯穿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座的顶部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有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贯穿壳体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均匀的固定有搅拌桨,所述壳体的底部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引风机的出风管连通于壳体内壁中的加热空腔,所述支撑板顶部的左侧还设有水箱,所述加热空腔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到水箱内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气管,所述水箱的顶部连接有加水管,所述水箱的底部连接有放水管,实现了对高温废气的热量回收,满足环保要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炉子、垃圾焚烧或其它工业装置、燃气涡轮机或发动机的燃烧废气的机械、催化或化学净化方法,在废气技术中被统称为废气处理。
废气焚烧时产生大量的余热,如何发明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来将这些余热回收利用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座的顶部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设有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连接有贯穿壳体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均匀的固定有搅拌桨,所述壳体的底部连接有出料管,所述壳体顶部的一侧连接有进料斗,所述支撑板顶部的右侧还固定安装有引风机,所述壳体的内壁中设有加热空腔,所述引风机的出风管连通于壳体内壁中的加热空腔,所述支撑板顶部的左侧还设有水箱,所述加热空腔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到水箱内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输出端连接有出气管,所述水箱的顶部连接有加水管,所述水箱的底部连接有放水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所述转轴上通过螺栓固定有套筒,所述搅拌桨固定焊接于套筒,所述搅拌桨在套筒的边缘呈环形分布。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所述换热管在水箱内呈S型分布,所述换热管为壁厚不超过2mm的铜铝合金管。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所述壳体和支撑板的连接处焊接有三角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所述水箱的外壁上均匀的覆盖有厚度不小于20mm的保温岩棉。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所述壳体的底部呈漏斗状,所述进料斗也呈漏斗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引风机的输入端连接有高温空气管道,利用引风机将高温空气送入到加热空腔中,利用热传递原理,加热空腔内的热空气对壳体进行加热,壳体为搅拌干燥壳体,待搅拌干燥的物料可从进料斗添加,利用壳体的热量来加速干燥,加热空腔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到水箱内的换热管,换热管在水箱内呈S型分布,利用铜铝合金管换热效率高的特点,使换热管内空气的热量传递到水箱内的水中,对水进行加热,实现了对高温废气的热量回收,满足环保要求,降温后的空气可通过出气管连接到废气处理设备进行净化,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大大提升了该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使用功能性,保证其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适合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焚烧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兴湖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兴湖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731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废气焚烧装置
- 下一篇:一种低浓度有机废气吸附耦合催化燃烧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