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温度调节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962474.8 | 申请日: | 2018-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720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1 |
| 发明(设计)人: | 刁志刚;李善良;黄雁;李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罗思韦尔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5;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文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16 | 代理人: | 何新平 |
| 地址: | 22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侧板 动力电池模组 装置本体 长流道 出液管 第一端 进液管 支管 温度调节装置 本实用新型 两侧板 端板 流道 长方体形状 加热效果 紧密贴合 温度调节 依次连接 加热液 冷却液 贯穿 板相 换热 内开 冷却 流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温度调节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出液管和进液管,所述装置本体由依次连接的第一端板、第一侧板、第二端板和第二侧板构成,装置本体为长方体形状的管状,装置本体内开设有长流道,长流道依次贯穿第一端板、第一侧板、第二端板和第二侧板;进液管通过支管与第一端板相连接,出液管通过支管与第二侧板相连接,长流道的两端分别通过支管与进液管和出液管相连通。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贯穿两端板和两侧板的流道,两端板与两侧板可以与动力电池模组紧密贴合,换热面积大,通过在流道内注入流动的冷却液或加热液,实现对动力电池模组温度的降温或升温调节,冷却或加热效果好,温度调节均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温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包作为电动汽车上装载有电池组的储能装置,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比能大、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允许工作温度范围宽、低温效应好等优点是电动车目前首选的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电池包中得到良好应用。锂离子电池自身温度在20~30℃范围内最佳,保持在0~45℃范围内较为舒适。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寿命、安全性均与电池的温度密切相关。温度过高,会加快副反应的进行,增大衰减,甚至引发热失控造成安全事故。温度过低,电池的功率、容量会明显降低,如不限制功率,可能带来锂离子析出,引起不可逆衰减,并埋下安全隐患。电池单体之间内阻、容量的不一致,致使电池单体间的寿命和容量差异逐渐增大,由于“木桶效应”极大影响整个电池组的工作性能、寿命和安全性能。
现有技术的动力电池模组温度调节装置是将液冷板布置在电池模组底部,只与电芯的底面进行接触热传导,接触面积小,冷却不均,电芯顶部和底部的温差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出现上述技术缺陷的动力电池模组温度调节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温度调节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出液管和进液管,所述装置本体由依次连接的第一端板、第一侧板、第二端板和第二侧板构成,装置本体为长方体形状的管状,装置本体内开设有长流道,长流道依次贯穿第一端板、第一侧板、第二端板和第二侧板;进液管通过支管与第一端板相连接,出液管通过支管与第二侧板相连接,长流道的两端分别通过支管与进液管和出液管相连通。
进一步地,装置本体内开设有三条互相平行的长流道,三条长流道依次贯穿第一端板、第一侧板、第二端板和第二侧板;进液管通过三个支管与第一端板相连接,出液管通过三个支管与第二侧板相连接。
进一步地,长流道内注入有乙二醇水溶液。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电池模组温度调节装置,设置有贯穿两端板和两侧板的流道,两端板与两侧板可以与动力电池模组紧密贴合,换热面积大,通过在流道内注入流动的冷却液或加热液,实现对动力电池模组温度的降温或升温调节,冷却或加热效果好,温度调节均匀,可以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动力电池模组装配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端板,2-第一侧板,3-第二端板,4-第二侧板,5-出液管,6-进液管,7-流道,8-支管,9-动力电池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罗思韦尔电气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罗思韦尔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9624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