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向多用途锁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492641.7 | 申请日: | 2018-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534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 发明(设计)人: | 沈杜海;沈恩祈;沈恩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智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H5/16 | 分类号: | B62H5/16;B62J7/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50015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宗棠路18号(原创***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锁孔 行李架 锁头 本实用新型 锁本体 车锁 锁具 固定问题 锁车功能 车后座 双向锁 开锁 可用 取下 双用 锁芯 停用 车轮 钥匙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向多用途锁具,包括有锁本体,所述锁本体包括有钥匙、锁头、U形锁杆以及设于所述锁头内部的锁芯;所述锁头设有三个锁孔,包括第一锁孔、第二锁孔及第三锁孔。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三个锁孔设计,其中两个用于常见的锁车功能,其中一个用于固定自己,并可用于其他用途,做到了双向锁并且双用的功效,实用性很强;在用车时,车锁就是车后座行李架,不但解决了车锁的放置固定问题,也可以当作行李架使用;在停用车辆时,先给行李架开锁并取下,再锁在车轮上,非常方便实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多用途锁具。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包括车锁在内的各种锁具一般都是采用两个锁孔的,通过U形杆、环形杆等各种形状的锁杆,插入所述两个锁孔进行锁定;或者是采用一个锁孔,另一个锁孔中设置有圆形杆结构件,通过旋转锁定。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这些车锁开锁后的放置,其实是一个麻烦事,比如骑自行车,一般放在前面的车篮中,骑电动车,一般放在脚踏体的板面上,在骑行的过程中,遇到路面不平时更容易掉出车锁;或者是采用锁住并挂在车身各种支撑杆上的方式,一般在在使用过程中也会磕磕碰碰,很不舒服。
如果可以将锁设计成可装卸的车后座,车后座就是锁,锁就是车后座,不但可以解决车锁放置的问题,也可以发挥车锁的其他用途,比如用来放置和固定行李等,可以满足现实需求,实用性很强。
但现有技术中,没有发现采用三个锁孔口可以双向锁住设计的车锁,也没有发现可以用来锁车又能当作车后座行李架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三个锁孔可以双向锁定,并且可以当作车后座行李架的锁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进行行李架和锁具的功能切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向多用途锁具,包括有锁本体,所述锁本体包括有钥匙、锁头、U形锁杆以及设于所述锁头内部的锁芯;所述锁头设有三个锁孔,包括第一锁孔、第二锁孔及第三锁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锁孔及所述第二锁孔设于所述锁头的一端,所述第三锁孔设于所述锁头的另一端;所述第一锁孔及所述第二锁孔用于与所述U形锁杆配合使用,所述第三锁孔单独用于与设于车辆中的锁杆配合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锁头设有锁眼,用于与所述钥匙配合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U形锁杆的两个U形杆的尾端,以及所述锁杆,分别设有凹块结构,用于插入所述锁头的锁孔时进行固定锁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锁孔设于所述锁头一端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锁杆设于车辆的车座位下端,并与车辆固定成一体结构。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采用三个锁孔设计,其中两个用于常见的锁车功能,其中一个用于固定自己,做到了双向锁并且多用途的功效,实用性很强,在用车时,车锁就是车后座行李架,不但解决了车锁的放置固定问题,也可以当作行李架使用;在停用车辆时,先给行李架开锁并取下,再锁在车轮上,非常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多用途锁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多用途锁具当成车后座行李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多用途锁具用于锁车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向多用途锁具当成行李架安置行李的示意图。
图1中:2-锁本体、201-锁头、202-U形锁杆、2011-第一锁孔、2012-第二锁孔、2013-第三锁孔、203-锁眼、101-锁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智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州智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4926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