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尾气处理装置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820354439.8 | 申请日: | 2018-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0104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 发明(设计)人: | 叶天行;贺敏;龙洪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3/022;F01N3/0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李小波;黄健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进气通道 多孔滤芯 进气管道 进气端 颗粒物 排气端 尾气处理装置 排灰装置 排气通道 排出 连通 进气口 本实用新型 内部设置 延伸 侧壁 管壁 进气 汽车 背离 堵塞 阻挡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及汽车,包括:多孔滤芯、以及进气管道;多孔滤芯具有与进气管道连通的进气端以及背离进气端的排气端;多孔滤芯内部形成有由进气端向排气端延伸的进气通道,以及与进气通道相邻且由排气端向进气端延伸的排气通道;进气通道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进气管道的管壁上设置有排灰装置。通过使多孔滤芯与进气管道连通,在多孔滤芯内部设置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并且使进气通道与水平面之间形成夹角;使得被阻挡在进气通道内的颗粒物,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由进气通道的进气口排出,并通过排灰装置排出进气管道内的颗粒物,避免了进气通道内的颗粒物堵塞多孔滤芯进气通道侧壁的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保有量逐渐增加,汽车的尾气排放量日益增加。在汽车的尾气中除了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外,还具有因活塞与缸筒摩擦产生的金属碎屑、机油燃烧后产生的金属化合物颗粒以及其他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因此如何减小汽车尾气中颗粒物的排放量成为研究的热点。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汽车排气管道上的催化器和消音器之间设置颗粒物处理器。颗粒物处理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内部的滤芯;滤芯内开设有相邻的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进气通道只与催化器连通,排气通道只与消音器连通。此外,滤芯一般由多孔的陶瓷构成,且陶瓷的孔径小于尾气中的颗粒物的粒径。尾气进入进气通道后,由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之间侧壁的孔进入到排气通道;在此过程中,尾气中的颗粒物不能穿过侧壁的孔,而被阻挡在进气通道内;排气通道内的气体经由消音器排放到车外,进而实现减小汽车尾气中颗粒物的排放量的目的。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颗粒物处理器使用一段时间后,滤芯内的颗粒物积累过多,从而堵塞进气通道侧壁的孔,造成发动机排气不通畅,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及汽车,以解决滤芯内的颗粒物积累过多,从而堵塞进气通道侧壁的孔,造成发动机排气不通畅,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尾气处理装置,包括:多孔滤芯、以及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的进气口与排气管的催化器连通,所述进气管道的排气口与所述多孔滤芯连通;所述多孔滤芯具有与所述进气管道连通的进气端以及背离所述进气端的排气端;且,所述多孔滤芯内部形成有由所述进气端向所述排气端延伸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的末端封闭,以及与所述进气通道相邻且由所述排气端向所述进气端延伸的排气通道,所述排气通道的末端封闭;所述进气通道与水平面之间形成有夹角,用于使截留在所述进气通道内的颗粒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所述进气管道内;所述进气管道的管壁上设置有排灰装置,用于将落入所述进气管道的颗粒物排出。
如上所述的尾气处理装置,优选地,所述排灰装置包括在所述进气管道的管壁上开设的排灰口,以及用于罩设所述排灰口的盖板。
如上所述的尾气处理装置,优选地,所述排灰装置还包括一端与所述排灰口连通的排灰管,所述盖板罩设在所述排灰管的另一端。
如上所述的尾气处理装置,优选地,所述盖板与所述进气管道之间设有密封圈。
如上所述的尾气处理装置,优选地,所述盖板可拆卸或者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进气管道的管壁上。
如上所述的尾气处理装置,优选地,所述进气管道的进气口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进气管道的排气口的横截面面积。
如上所述的尾气处理装置,优选地,还包括出气管道,所述出气管道的进气口与所述排气端连通,所述出气管道的排气口用于与消音器连通;所述出气管道的管壁上设有气流入口,所述气流入口外罩设有密封板。
如上所述的尾气处理装置,优选地,所述出气管道的排气口的横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出气管道的进气口的横截面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203544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