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黄鱼声诱集的水声信号设计和反馈调节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1635908.4 申请日: 2018-12-29
公开(公告)号: CN109769173B 公开(公告)日: 2020-02-04
发明(设计)人: 朱培斌;许肖梅;周阳亮;张鑫海;王荣鑫;涂星滨;陈友淦;陶毅;黄凌风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大学
主分类号: H04R3/00 分类号: H04R3/00;A01K61/10
代理公司: 35200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马应森
地址: 361005 ***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大黄鱼 诱集 反馈调节 水声信号 声波 比例调节系数 反馈调节机制 线性调频信号 滤波器 发射换能器 发射声信号 反向滤波器 听觉灵敏度 背景噪声 幅度调节 灵活变化 声波发射 声波辐射 听阈曲线 信号设计 感应度 换能器 摄食声 声功率 水听器 系数和 功耗 构建 频段 声场 通带 柱形 发射 海域 覆盖
【说明书】:

一种大黄鱼声诱集的水声信号设计和反馈调节方法,涉及大黄鱼声诱集的水声信号设计和参数的反馈调节。信号设计根据大黄鱼的听阈曲线采用线性调频信号并通过设计的反向滤波器处理,使得发射声信号覆盖大黄鱼的听阈范围并在大黄鱼的听觉灵敏度最高的频段处声功率达到最大,能够增强大黄鱼声诱集的效果;实施中发射换能器采用柱形换能器,有利于在水平全方向进行声波辐射,构建均匀声场。在声波发射过程中加入反馈调节机制,根据球形水听器接收的大黄鱼摄食声来计算幅度调节系数和滤波器的通带比例调节系数,通过反馈调节能够让诱集声波的波形根据海域背景噪声场灵活变化,以防止大黄鱼对声波的感应度下降,同时能够节省发射功耗。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大黄鱼声诱集的水声信号设计和参数的反馈调节,特别是涉及根据大黄鱼的听阈曲线,利用最小Lp范数准则下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算法(IRLS)来巧妙设计反向数字滤波器,用于增强发射声诱集信号的有效频率和利用反馈机制设计发射声诱集信号合适的强度,从而更有效地诱集大黄鱼,达到定点喂食和控制大黄鱼活动空间,可不断反馈调节滤波器幅度和通带比例从而使不同波形的诱集声波能适应于不同海域中不同背景噪声环境且节省功耗的一种大黄鱼声诱集的水声信号设计和反馈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兴的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渔业模式近年来获得较大的关注和研究,海洋牧场一般选取适合海洋鱼类生长的特定海域,利用各种鱼类群体驯化技术(如声、电、磁场、气泡帷幕等)进行人工鱼类放养和科学管理,以便最为合理的利用海域生产力形成高效人工渔场。目前,我国海洋牧场的研究和建设正方兴未艾,急需对海洋牧场所需的基础技术的研究和积累。([1]阙华勇,陈勇,张秀梅,章守宇,张国范.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工程科学,2016,18(3):79-84)鱼类的声诱集指的是在海洋牧场环境中通过发射特定的声波引导并集中鱼群,声诱集定点投饵技术正是海洋牧场中放养、驯化和监管鱼类的基础且重要的技术之一,该技术摒弃了传统近海网箱养殖模式中的饵料沉降浪费、水体污染或富营养化等问题。

近年来,鱼类声诱集技术得到较多关注和研究,总体来说,可诱集或驯化的鱼种类较多,从淡水鱼类(鲫鱼、鲤鱼等)到海洋鱼类(鲷科等),用于诱集鱼类的声波发射信号类型主要为两类:一类是人工合成音,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类诱集声波,如600Hz以下正弦波、方波、脉冲波,这类人工合成音的波形和频率较单一且无法实时调整信号的频率和幅度,易出现鱼类诱集效果随时间而下降,且人工合成音的诱鱼效果也很少有进行比较;另一类是生物噪声,如摄食噪声、游泳噪声等,优点是鱼类对其具有正趋向性,缺点是这类声波功能单一,无法根据不同背景噪声环境进行变化、诱集效果不稳定,因此难以推广,在实际应用中受限。

大黄鱼是我国近海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在沿海养殖鱼类中具有较高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大黄鱼以发声闻名,研究表明,大黄鱼的发声可以反馈其行为状态,而听觉特性与其发声频率关系密切,因此,大黄鱼的听阈灵敏度研究对指导大黄鱼的声诱集技术有很大帮助。1981年Bullock提出可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简称ABR)的方法测量并记录鱼类的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简称AEP),相较于传统局部解剖的侵入式方法,ABR是一种非侵入式、对鱼体无伤害、测量迅速且高效的技术手段。经ABR实验测量和研究得到大黄鱼的听觉特性,大黄鱼的听阈曲线呈典型的“V”字型,即在听阈频率范围内存在灵敏度较高的频段:在100~300Hz频段大黄鱼的听觉阈值逐渐降低,即听觉灵敏度不断增加;在500~800Hz则是听觉最灵敏的频段,听觉阈值在500Hz时最低;随激励声波频率的增加,在1~4kHz频段,大黄鱼的听觉敏感度大幅下降,听觉阈值陡升。([2]殷雷明.大黄鱼声诱集行为反应与机理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017.)同时,由于大黄鱼内耳中有耳石,对噪声非常敏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盛行的敲罟作业,利用了大黄鱼对噪声的敏感性,导致大黄鱼过度捕捞,几乎灭绝的窘境。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359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