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化学链制氢技术提高煤合成气中氢碳比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600752.6 | 申请日: | 2018-1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5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 发明(设计)人: | 朱兆友;于萌潇;李国选;王英龙;崔培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06 | 分类号: | C01B3/06 |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氢碳比 化学链 水煤气变换 合成气 制氢 固体反应物 合成气产品 煤化工产品 煤制合成气 保证系统 氢气纯度 循环技术 氧气反应 氢气 反应物 可循环 水煤浆 水消耗 水蒸汽 甲烷 制取 污染 生产 | ||
1.一种基于化学链制氢技术提高煤合成气中氢碳比的方法,实现该方法的装置包括:燃料反应器R1、分离器FS1、蒸汽反应器R2、分离器FS2、气体反应器R3、冷凝器C1、水煤混合器M1、磨煤机CRU、筛筒SCR、裂解室R4、燃烧室R5、气体混合器M2;燃料反应器R1出口与分离器FS1进口相连接,分离器FS1固体出口与蒸汽反应器R2进口相连接,蒸汽反应器R2固体出口经分离器FS2与气体反应器R3进口相连接,蒸汽反应器R2气体出口与气体混合器M2进口相连接,气体反应器R3经冷凝器C1与燃料反应器R1入口相连接,水煤混合器M1出口与磨煤机CRU入口相连接,磨煤机CRU出口与筛筒SCR入口相连接,筛筒SCR出口与裂解室R4入口相连接,筛筒SCR循环出口与水煤混合器M1入口相连接,裂解室R4出口与燃烧室R5入口相连接,燃烧室R5出口与气体混合器M2进口相连接;
一种基于化学链制氢技术提高煤合成气中氢碳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Fe2O3与燃料输入燃料反应器R1,得到的FeO固体经分离器FS1与蒸汽反应器R2入口相连,产生的气体经分离器FS1出口排空,蒸汽反应器R2产生的Fe3O4固体经分离器FS2与气体反应器R3入口连接,气体反应器R3得到的Fe2O3经冷凝器C1与燃料反应器R1入口相连接;
(2)煤与水经水煤混合器M1、磨煤机CRU与筛筒SCR入口连接,研磨不充分的水煤浆经筛筒SCR出口与水煤混合器M1入口连接,水煤浆经筛筒SCR与裂解室R4相连接,裂解室R4出口与燃烧室R5入口相连接;
(3)蒸汽反应器R2产生的氢气经分离器FS2与气体混合器M2入口连接,燃烧室R5出口与气体混合器M2入口相连接,气体混合器M2出口得到提高氢碳比后的煤合成气;
燃料反应器R1反应温度731℃,操作压力18bar;蒸汽反应器R2反应温度735℃,操作压力20bar,蒸汽进料温度100℃;气体反应器R3反应温度835℃,操作压力15.4bar;冷凝器冷凝温度731℃;裂解室R3反应温度500℃,操作压力42.35bar,水煤浆进料温度20℃;燃烧室R4反应温度1300℃,操作压力42.35bar;提高氢碳比后的煤合成气产品中H2含量为32.0%-41.6%,CO含量为32.6%-38.0%(摩尔分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化学链制氢技术提高煤合成气中氢碳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燃料反应器R1中的反应物为Fe2O3和CH4,其中燃料中的CH4含量为80%(摩尔分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化学链制氢技术提高煤合成气中氢碳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煤浆用量为1470.59kg/h,其中煤用量为1000kg/h,水用量为470.59kg/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化学链制氢技术提高煤合成气中氢碳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蒸汽反应器R2产生氢气纯度高于99.99%,产量为16.13kg/h-53.75kg/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化学链制氢技术提高煤合成气中氢碳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燃烧室R5产生的合成气量为2186.76kg/h,其中主要的产品的量(摩尔分数):CO为40.9%,CO2为10.6%,H2O为19.9%,H2为26.8%,H2S为0.3%,N2为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化学链制氢技术提高煤合成气中氢碳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气体混合器M2出口得到的提高氢碳比后的煤合成气中CO含量为32.6%-38%,H2含量为32%-41.6%(摩尔分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60075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