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可穿戴电发热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84091.2 | 申请日: | 2018-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71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 发明(设计)人: | 李鹏;陈志宏;李小强;武佳鑫;杨凯;闻浩;李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F7/00 | 分类号: | A61F7/00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孙方旭 |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穿戴 无线传感技术 电发热元件 导电 渗流 制备 发热 柔性高分子材料 形貌 褶皱 发热功能材料 无线智能控制 金属纳米线 发热元件 联网控制 纳米尺度 人体关节 人体运动 网络构建 变形的 大变形 电元件 结合物 柔性电 辅具 控温 热疗 贴合 三维 微观 应用 网络 | ||
1.一种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可穿戴电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柔性电发热元件包含柔性电发热材料和加热电极,柔性电发热材料包括柔性基体、发热功能层、柔性保护层,发热功能层位于柔性基体与柔性保护层之间,加热电极设置在柔性基体与柔性保护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可穿戴电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发热功能层材质为金属钠米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可穿戴电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柔性基体为高分子材料,具体为聚二甲基硅烷,保护层材质为聚二甲基硅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可穿戴电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发热功能层的电导率等于或高于加热电极材质的电导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无线传感技术的可穿戴电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加热电极为金属材质,具有波浪形弯曲结构。
6.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5任一项可穿戴电发热元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配制金属钠米线悬浊液;步骤二,将配制的金属纳米线悬浊液分散在玻璃模具基板上并干燥,随后在干燥的金属纳米线层上制备高分子柔性基体薄膜;步骤三,利用模具将金属纳米线附着于聚合物表面形成电发热功能层-柔性基体复合结构;步骤四,对脱模后的电发热功能层-柔性基体复合结构进行重复均匀拉伸,使金属纳米线导电网络在拉伸过程中形成堆叠,产生褶皱形貌;步骤五,在所述复合结构的导电功能层表面覆盖高分子柔性保护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电发热元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具体为,配制AgNW溶液,进行超声波分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电发热元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高分子柔性保护层材质为聚二甲基硅烷。
9.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的柔性电发热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电发热元件、供电电池、用于智能控温的无线通信装置以及用户终端,用于实现人体关节或其他活动部位穿戴式恒温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柔性电发热可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单元,预埋在柔性基体与柔性保护层之间,加热电极供电导线与温度传感单元的信号传输线均具备波浪形结构,无线通信装置包含控制板与无线通信模块,控制板根据所监测的柔性电发热材料温度、电阻变化实时调整加热功率,无线通信模块基于低功耗无线通信协议实现数据发布、用户控制命令接收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409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子宫托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脚部护理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