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中药和西药融合的数据分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64957.3 | 申请日: | 2018-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5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红;张德康;林永胜;严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爱菩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16H70/40 | 分类号: | G16H70/40;G16C20/5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合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21 | 代理人: | 刘凤仪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天然产物 药物靶点 中药 活性配体分子 数据分析 相似度 基源 方剂 筛选 西药 现代药理研究 建立数据库 数据包括 中药化学 中药作用 融合 数据库 量化 网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中药和西药融合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数据库,数据库中的数据包括方剂、中药、基源植物、天然产物、药物靶点和活性配体分子;S2:根据各方剂找到对应的中药,根据对应中药的化学成分找到对应药物靶点,建立方剂-中药化学成分-药物靶点的网络;S3:筛选出与中药的化学成分相似度较高的天然产物,通过筛选出的天然产物找到具有相似成分的基源植物;S4:从药物靶点出发,找出该药物靶点对应的活性配体分子,通过对比活性配体分子与天然产物的相似度,筛选相似度较高的天然产物,最后通过天然产物确定对应的基源植物。本发明数据分析方法结合中药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实现中药作用机制的量化阐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数据的分析,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中药和西药融合的数据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药性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的统称,是中国历代医家的长期临床经验总结,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但长期以来只有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标准。现有的中药数据分析强调从中医角度出发,常采用中药性味归经方法,尚未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对中药方剂进行阐释;而西药一般根据定量的有效成分,通过作用于特地的药物靶体,从而对疾病进行治疗,因此,亟需一种用于中药和西药融合的数据分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一种用于中药和西药融合的数据分析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中药和西药融合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数据库,数据库中的数据包括方剂、中药、基源植物、天然产物、药物靶点和活性配体分子;
S2:根据各方剂找到对应的中药,根据对应中药的化学成分找到对应药物靶点,建立方剂-中药化学成分-药物靶点的网络;
S3:筛选出与中药的化学成分相似度较高的天然产物,通过筛选出的天然产物找到具有相似成分的基源植物;
S4:从药物靶点出发,找出该药物靶点对应的活性配体分子,通过对比活性配体分子与天然产物的相似度,筛选相似度较高的天然产物,最后通过天然产物确定对应的基源植物。
优选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还包括疾病,根据药物靶点找到对应的疾病。
优选的,步骤S3采用二维拓扑分子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优选的,步骤S4采用二维拓扑分子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优选的,步骤S4采用高斯函数分别表达活性配体分子和天然产物形状,生成对应的三维坐标,进行活性配体分子的三维坐标和天然产物的三维坐标进行比对,得出相似度。
优选的,活性配体分子的三维坐标和天然产物的三维坐标在范德华力场中生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通过中药化学成分,构建方剂-中药成分-药物靶点的网络,再结合药物靶点与疾病的对应关系,建立多成分-多药物靶点的网络;结合化学信息学的方法,通过中药化学成分与天然成分的比对,代替传统中药性味归经方法,从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出发,结合中药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实现中药作用机制的量化阐释。
2.通过活性配体分子通过与天然产物的相似度比对,实现对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植物的快速筛选,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从科属种分类学方法,本发明方法的准确性更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爱菩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爱菩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49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