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通道时串信号自识别测试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33854.0 | 申请日: | 2018-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56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 发明(设计)人: | 辛朝军;蔡远文;姚静波;王怀鹏;杨晨;崔村燕;解维奇;李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陈超 |
| 地址: | 10141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通道 测试 板卡 通用化 测试通道 检测信号 板卡在位检测 隔离调理电路 测试软件 电压信号 空闲插针 上下两端 系统应用 信号通道 接插件 软硬件 通道数 运载火箭 背板 自带 在位 配置 检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通道时串信号自识别测试方法,该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型号运载火箭时串信号的通用化测试,避免由于时串信号通道数量不同带来的系统应用软硬件修改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可变通道时串信号自识别测试方法主要包括:首先,利用CPCI总线接插件上下两端空闲插针和背板自带的+5V电压信号构成板卡在位检测装置和检测信号,其次,由FPGA通过对检测信号的检验判断板卡的可靠在位数目,再次,根据板卡数目及板卡上隔离调理电路的通道数确定时串信号的测试通道数,最后,基于测试通道数对测试软件进行总动配置,从而实现对可变通道时串信号的自识别测试。本发明方法简单、易实现、成本低、通用化程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通道时串信号的自识别测试方法,属于运载火箭测试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新一代数字化运载火箭研制成功和列入现役,基于数字信号的新型运载火箭发射、控制设备逐步更新了原有的模拟发控设备,同时,箭上各种控制设备、火工品设备数量大幅度增加。运载火箭的时串信号,主要负责箭上各控制设备、火工品、供电供气设备启动和运行的高精度时序控制。随着相关设备数量的增加,箭上时串信号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从而也增加了测试系统中时串信号的测量通道数。现有的运载火箭时串信号测量系统根据不同型号的运载火箭分别配属,时串通道数量因测试系统而异,具体表现在,当一种测试系统对不同型号运载火箭的时串信号测量时,需要对测试系统中时串信号隔离调理板卡的数量进行调整,同时,对测试软件进行重新编译、调试,这使得各型火箭的测试系统不能通用。通用的火箭测试系统可以有效降低火箭的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发射任务周期,而通用的测试系统必须具备对测试时串信号通道数量自识别功能,以实现对可变通道时串信号的自识别测试。
目前,尚未发现国内外关于通用化火箭测试系统的报道,对于可变通道时串信号的自识别测试方法也没有任何公开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种可变通道时串信号的自识别测试方法,目的是通过对不同通道数量时串信号的有效识别和自适应配置,解决新一代数字化运载火箭时串信号测试过程中,测试系统通用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变通道时串信号的自识别测试方法,其中单个时串信号隔离调理板卡上包括128路隔离调理信号模块,时串信号隔离调理板卡通过CPCI总线接插件与系统背板连接,同时,FPGA控制电路也与系统背板连接,该方法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背板上的+5V信号作为板卡的在位信号,分别利用板卡CPCI接插件上下端空闲指针构成板卡在位检测装置;
步骤二、由FPGA对板卡在位检测装置传输的板卡在位信号进行检测和判断,如果板卡的上下端在位信号均可检测,则判断为板卡在位;如果仅有单端在位信号可检测,则判断为板卡未可靠连接,由FPGA发出警告信息;如果上下端在位信号均不可检测,则判断为板卡不在位;
步骤三、由FPGA根据可靠连接时串信号隔离调理板卡数目,确定出需要检测的时串信号通道数量;
步骤四、由FPGA根据时串信号通道数量,对FPGA逻辑程序中数据采集部分的程序进行自动配置,使采集软件自动适应时串信号通道数量;
步骤五、根据测试主机控制信号开始运载火箭时串信号采集测试。
根据上述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在位信号均需要在时串信号隔离调理板卡印制电路板上的CPCI总线接插件上下端各设计一条信号线连接于所述CPCI总线接插件上下两端的空闲插针上。所述系统背板包括自带的+5V电压信号,并与所述CPCI总线接插件上下两端空闲插针构成板卡在位检测装置和检测信号。
根据上述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FPGA位于另一板卡,完成采集、判断、预警、组帧和数据上传工作,所述检测信号与FPGA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38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