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车外应急阀功能失效的车门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393694.4 | 申请日: | 2018-1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68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 发明(设计)人: | 田国平;郭必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F15/50 | 分类号: | E05F15/5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刘燕武 |
| 地址: | 201108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车外 应急 功能 失效 车门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车外应急阀功能失效的车门控制系统,包括通过气动管路依次连接的驾驶端控制阀、车外应急阀、车内应急阀、二位五通阀和门泵气缸,所述驾驶端控制阀、车外应急阀和车内应急阀均采用二位三通阀,在车外应急阀和车内应急阀之间增设切换阀,从切换阀另引一条与车外应急阀并联的旁通气路,并接入车外应急阀和驾驶端控制阀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驾可以通过增加切换阀并选择切换其气路导通情况,进而可以实现绕开车外应急阀给车内应急阀提供气源,从而有效解决了常规控制气路中防盗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门应急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使车外应急阀功能失效的车门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标准GB 13094及其它标准要求,客车必须装配置车内和车外的应急阀,使乘客门在紧急情况下,车内乘客可以通过车内应急阀,打开乘客门逃生;车外人员也可以通过打开车外的应急阀,打开乘客门而营救车内乘客。
现有的车门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通过气路依次连接的驾驶端控制阀5、车外应急阀4、车内应急阀3、二位五通电磁阀2和门泵气缸1,驾驶端控制阀、车外应急阀和车内应急阀均为二位三通阀,三个二位三通阀在正常状态均接通,气源通过二位三通阀、二位五通电磁阀后作用给门泵气缸,驱动气缸工作,达到使乘客门开启或关闭的目的。操作时,由驾驶员控制翘板开关给出的电信号到二位五通电磁阀,使电磁阀不同的端口接通,实现门泵气缸缩进或伸出,从而使乘客门开启或关闭。紧急情况下,当有人操作二位三通阀,可关闭气源并排出气缸内的气压接通大气,使气缸失去动力气源,乘客门从而可以手动打开。车外及车内应急阀要求安装在显目、且触手可及的位置,普通人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即可通过应急阀打开乘客门。如图1的现有车门控制系统,当车辆停放后,司机或车组人员离开车辆后,不法企图的人可通过车外应急阀随意地打开乘客门进入车内,盗取有价值的物品或破坏车内设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使车外应急阀功能失效的车门控制系统和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使车外应急阀功能失效的车门控制系统,包括通过气动管路依次连接的驾驶端控制阀、车外应急阀、车内应急阀、二位五通阀和门泵气缸,所述驾驶端控制阀、车外应急阀和车内应急阀均采用二位三通阀,在车外应急阀和车内应急阀之间增设切换阀,从切换阀另引一条与车外应急阀并联的旁通气路,并接入车外应急阀和驾驶端控制阀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切换阀还连接控制器和开关,并由控制器控制其接口切换。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还连接车速感应器。
更进一步优选的,当车速超过设计时速时,控制器控制切换阀切换至导通车外应急阀和车内应急阀,并切断旁通气路;
当处于停车状态时,控制器控制切换阀切换至右旁通气路接通,同时,切断车外应急阀和车内应急阀之间的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切换阀采用二位三通阀。
一种使车外应急阀功能失效的车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三种控制状态:
(1):正常状态下,驾驶端控制阀、车外应急阀、切换阀、车内应急阀、二位五通阀和门泵气缸依次接通,驾驶员通过控制二位五通阀切换接口位置,实现对车门的开闭控制;
(2):停车状态下,控制切换阀切换至旁通气路接通,此时,驾驶端控制阀绕过车外应急阀,并经旁通气路依次接通切换阀、车内应急阀、二位五通阀和门泵气缸,车外应急阀即失效,其余阀门正常有效;
(3):车速超过设计时速时,控制切换阀复位至接通车外应急阀和车内应急阀,同时,切换旁通气路,车门控制系统回复到状态(1)。
进一步的,设计时速为20km/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936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