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339790.0 | 申请日: | 2018-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10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 发明(设计)人: | 许炜;石晓青;宋伟杰;沈文锋;汪闰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5B3/02 | 分类号: | H05B3/02;H05B3/03;H05B3/12;H05B3/34;C09D11/50 |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6 | 代理人: | 谢潇 |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色 柔性 加热 复合 薄膜 | ||
1.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热致变色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导电层、第二柔性高分子薄膜层和导电电极,所述的导电层叠置在所述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上,所述的第二柔性高分子薄膜层叠置在所述的导电层上,所述的导电电极叠置在所述的导电层上并位于所述的第二柔性高分子薄膜层的两侧;所述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由第一溶液固化成膜得到,所述的第一溶液由热致变色油墨、高分子溶质和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所述的高分子溶质为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聚氨酯和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任一种;所述的第一溶液中,热致变色油墨与有机溶剂的质量比为1:100~400,高分子溶质与有机溶剂的质量比为1:10~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的成膜过程为:将所述的第一溶液滴涂或旋涂到预置有所述的导电层的洁净的玻璃上,再以60~200℃加热固化后自然降温成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层由石墨烯、碳纳米管或金属纳米线沉积在所述的玻璃上得到,所述的第一溶液滴涂或旋涂在所述的导电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的成膜过程为:将所述的第一溶液滴涂或旋涂到洁净的玻璃上,再以60~200℃加热固化后自然降温得到所述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然后在所述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上以辊涂、旋涂、喷涂、溅射或真空沉积方法沉积得到所述的导电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层由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或导电聚合物以辊涂、旋涂、喷涂、溅射或真空沉积方法沉积在所述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上得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柔性高分子薄膜层与所述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的热膨胀系数的差值范围为±6×10-4/K。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柔性高分子薄膜层由第二溶液滴涂到所述的导电层上,再以60~150℃加热固化后自然降温得到;所述的第二溶液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或聚氨酯以1:10~30的质量比溶解于有机溶剂得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电极为粘贴在所述的导电层上的铜胶带,或者,所述的导电电极通过在所述的导电层上滴涂银浆或溅射金属电极得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色柔性加热复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柔性高分子薄膜层和所述的第二柔性高分子薄膜层的厚度分别为10~5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979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典型低压台区用电数据快速模拟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免穿刺输液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