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成本的固体润滑剂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270716.8 | 申请日: | 2018-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46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袁兴栋;杨晓洁;冯立明;王泽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0M161/00 | 分类号: | C10M161/00;C10N30/06;C10N50/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成本 固体 润滑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成本的固体润滑剂,其润滑剂组分质量含量为:石墨16.1‑19.8份,聚四氟乙烯34.7‑36.1份,棕刚玉14.2‑15.5份,二硫化钨28.4‑30.9份,聚丁烯5.4‑7.6份;各种润滑剂组分为颗粒状,大小约为200‑800目,充分搅拌。该润滑剂成本低、绿色、环保、摩擦系数低(0.05‑0.09)、更换操作方便、方法简单、成果转化潜力大、实用价值广,主要应用在高温、高湿、高载环境下液压机械设备润滑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润滑剂,具体地说是一种低成本的固体润滑剂。
背景技术
摩擦磨损发生在相对运动的机械零件表面,是一种自然现象。磨损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是因为磨损失效导致的损失十分惊人,同时造成的大量的人身伤亡事故。据统计,磨损、断裂和腐蚀是机械零件失效的三种形式,其中磨损失效是包括航空设备在内的机电工程设备失效的主要原因,约有70%-80%的设备损坏是由于各种形式的磨损引起的。因此,如何解决减磨润滑、延长机械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目前新旧动能转换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对机械设备使用寿命的战略要求。
目前,机械部件间的润滑问题有几种解决的途径,一是从材料角度,科学合理地选择自身耐磨性好的结构材料,尤其是存在自润滑性的结构材料;二是从材料表面改性角度,利用电镀、化学沉积、激光熔覆、渗层等表面改性工艺,在基体表面获得一层具有高耐磨(或高减磨)或具有良好摩擦学特性的结构层;三是从材料润滑剂角度,在摩擦面之间涂覆各种形式的润滑剂或润滑膏,形成极薄的润滑膜,起到减磨润滑作用。但第一种途径中,要求选择耐磨性好的结构材料,这就对结构材料的整体性能需要更高,而且结构材料用量大,造成机械设备成本大幅度提高;第二种途径中,表面改性处理是公认的最节约材料、最节省能源的方法,通过高耐磨(或高减磨)或具有良好摩擦学特性的结构层,可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但磨合面加工精度要求高,且施工相对复杂;第三种途径中,材料润滑剂是界面间减磨润滑的最简单方法,具有成本低、施工方便等突出优点,是机械设备润滑不可缺少的方法。
润滑剂种类较多,主要分为气体润滑剂、流体(油)、润滑脂(半固态)、固体润滑材料等。最传统常用的润滑方式是液态、半固态润滑,主要应用于常温;高温时,润滑剂流动性增强,导致承载能力下降、润滑性能减弱,甚至失去润滑作用,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低温时,润滑剂黏度增大,减磨效果降低;真空时,润滑剂润滑效果更差,难以使用。因此,传统的润滑材料难以满足特殊环境下抗磨、减磨的要求。对于高温、真空、高速、重载、干摩擦等的零部件,必须采用固体润滑材料。而固体润滑材料主要依靠材料本身或其转移膜的低剪切特性而起到抗磨、减摩作用,包括金属(基)润滑材料、无机非金属(基)润滑材料和高分子(基)润滑材料以及组合而成的复合固体润滑材料。但目前看,复合固体润滑材料存在成分复杂、环保性差、各组元间功能难以协同等不足,需要不断研究探索。
机械设备的润滑主要需要考虑成本低、操作方便、方法简单等优势;而固体润滑剂的研究要求考虑成本低、方便运输、绿色、环保等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低成本、低摩擦系数、绿色、环保、成果转化潜力大,实用价值广的固体润滑剂,主要应用在高温、高湿、高载环境下液压机械设备润滑上。
本发明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低成本的固体润滑剂,其润滑剂组分质量含量为:石墨16.1-19.8份,聚四氟乙烯34.7-36.1份,棕刚玉14.2-15.5份,二硫化钨28.4-30.9份,聚丁烯5.4-7.6份;各种润滑剂组分为颗粒状,大小约为200-800目,充分搅拌。
固体润滑剂机设备润滑机理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07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