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天然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模压-轧制复合成型工艺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182019.7 | 申请日: | 2018-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16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刚;贾红杰;刘俊辉;刘雪强;马品奎;徐进;任明文;王明辉;宋家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32B37/10 | 分类号: | B32B37/10;B32B37/06;B32B38/16;B32B38/08;D06M11/72;D06M11/56;D06M11/82;D06M101/06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李泉宏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天然 麻纤维 增强 复合材料 模压 轧制 复合 成型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然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模压‑轧制复合成型工艺方法。其中天然麻纤维必须进行脱胶与改性处理,其中基材可以是聚丙烯、聚乳酸、聚乙烯、尼龙6、尼龙66纤维等。将天然麻纤维与热塑性树脂基纤维固相共混,通过气流铺网或者梳理铺网和针刺固结而成毡材(预制体),在轧制成型的基础上增设成型模具,调节压辊之间的间隙,进行复合成型。由于闭式模具作用,将沿轧制方向的剪切力一部分转化成法相方向的压力,增加压下量,也可以有效避免轧制过程中试样边缘的开裂,从而制备不同厚度的麻纤维复合板材。模具内部带有形状各异的型腔,方便成型各种形状的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内饰件制造领域,涉及了一种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复合成型工艺。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轻量化的推进和低成本的需求,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内饰件制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各汽车工业大国已大量使用天然麻纤维复合材料。其中产品包括轿车的门内板、行李箱、顶棚、座椅背板、衣帽架、仪表盘,也有卡车和客车的车厢内衬板、门板、顶棚、座椅背板等。因天然麻纤维复合材料在重量和成本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已被尝试用于汽车外部部件(如挡泥板衬和扰流板)。为了扩大麻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是当务之急。
现有的天然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主要采用模压方法,模压的压力为垂直向下的压力,完全借助液压机,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复合材料的内部组织的致密度很难进一步提高,因此材料的力学性能也难以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效的、高性能天然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方法,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技术具体如下:
1)首先将长度为6.5~7.5cm的天然麻纤维和热塑性树脂纤维进行固相共混30~60s,再通过气流铺网或梳理铺网,以及针刺固结,制备出天然麻纤维和热塑性树脂纤维的混合毡材(预制体);
2)将热塑性纤维无纺布和/或热塑性树脂薄膜置于混合毡材的上下表面;
3)在将步骤2)得到的混合毡材裁剪成最终产品所要求的尺寸后,将混合毡材放入模具中,与模具一起加热,加热温度设定为130~300℃,加热时间为1~8min;模具材料采用热作模具钢。
4)将模具转移至轧机上,进行轧制,将轧辊温度升高至70~100℃,调节辊缝距离进行轧制,轧辊速度100-300转/min,辊缝的厚度等于模具厚度。轧制结束后脱模得到最终产品,板材厚度1-5mm。
所述的天然麻纤维为汉麻纤维、黄麻纤维、亚麻纤维、苎麻纤维、剑麻纤维中的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热塑性树脂薄膜或纤维为聚丙烯、聚乳酸、聚乙烯、尼龙6或尼龙66的树脂薄膜或纤维。
优选地,在步骤2)和步骤3)之间还包含有阻燃处理步骤,具体如下:将混合毡材浸入配制好的阻燃剂溶液中,然后取出后热风干燥。该步骤中添加了阻燃剂,能够改善复合板材的阻燃性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可以实现汽车内饰件的轻量化和健康安全性。轧机的使用,不需要借助液压机,减少了能源的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模具的使用,将沿轧制方向的剪切力一部分转化成法相方向的压力,增加压下量,使内部组织致密,力学性能提高。而且模具内部带有形状各异的型腔,方便成型各种形状的制品。
附图说明
图1为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模压-轧制复合成型工艺流程图;
图2为轧制设备示意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
图3为模具设备示意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820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