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保温的竹原纤维填充料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64166.1 | 申请日: | 2018-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23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李勿南;郑宝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竹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02 | 分类号: | D04H1/02;D04H1/4382;D04H1/4266;D04H1/425;D04H1/46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汉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96 | 代理人: | 邹涛 |
地址: | 528325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竹原纤维 填充料 羽绒 羊绒 重量份数 混和物 保温 送入 制作 输送带 保温效果 混和均匀 混料机 开松机 梳理机 称取 辅网 开松 料箱 铺网 收卷 针刺 针帘 梳理 | ||
一种保温的竹原纤维填充料及其制作方法,竹原纤维填充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竹原纤维10~20,羊绒或羽绒30~60,麻20~50。或者,所述竹原纤维11~18,羊绒或羽绒25~57,麻28~48。或者,所述竹原纤维12~15,羊绒或羽绒42~50,麻35~42。或者,所述竹原纤维16~20,羊绒或羽绒40~55,麻36~58。竹原纤维填充料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首先按重量份数称取各原料,然后将各原料送入混料机混和均匀后获得混和物;步骤二,将混和物依次送入料箱、经过针帘输送带送到开松机进行开松,然后再经过梳理机梳理、辅网机上铺网、针刺,最后收卷。本发明具有保温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温的竹原纤维填充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 103799218A于2014年5月21日公开了一种具有杀菌功能的弹性织物衣服,它包括衣身,所述衣身带有衣领,所述衣身的上系有腰带,所述衣身的两个袖子上各织有一个口袋,该口袋为纽扣口袋,这种具有杀菌功能的弹性织物衣服所用面料包括下面料层、竹炭层和上面料层,所述竹炭层为纳米级竹炭粉末,该纳米级竹炭粉末均匀涂覆在下面料层,所述上面料层的复合在下面料层上,所述上面料层由织物制成,所述织物为经编织物,垫纱规律为1-0/2-3,面纱采用75D/36T400聚酯纤维全拉伸丝长丝,底纱采用FDY84D/36F涤纶长丝,所述T400聚酯纤维全拉伸丝长丝中空,截面呈十字形。这种织物衣服的保温效果不够理想,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保温性能好的保温的竹原纤维填充料及其制作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保温的竹原纤维填充料,其特征是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竹原纤维10~20,羊绒或羽绒30~60,麻20~50。
进一步,所述竹原纤维11~18,羊绒或羽绒25~57,麻28~48。
进一步,所述竹原纤维12~15,羊绒或羽绒42~50,麻35~42。
进一步,所述竹原纤维16~20,羊绒或羽绒40~55,麻36~58。
进一步,所述竹原纤维15.5~18.3,羊绒或羽绒38~47,麻29~37。
进一步,所述竹原纤维10~17,羊绒或羽绒35~58,麻23~49。
进一步,所述竹原纤维11~16,羊绒或羽绒33~44,麻28~42。
进一步,所述竹原纤维的长度大于2.5cm,竹原纤维的细度为50公支~100公支。
一种保温的竹原纤维填充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首先按重量份数称取各原料,然后将各原料送入混料机混和均匀后获得混和物;
步骤二,将混和物依次送入料箱、经过针帘输送带送到开松机进行开松,然后再经过双道夫梳理机梳理、辅网机上铺网、针刺,最后收卷。
进一步,所述针刺包括二个阶段:预针刺阶段和主针刺阶段,其中,预针刺阶段的针板为2200~2500根/m2,主针刺阶段的针板为2800~3000根/m2。
本发明中的竹原纤维具有抗菌抑菌防螨、吸湿透气、天然保健、能够产生负氧离子、蓄热保暖、减震防噪、防霉防蛀、抗静电防辐射、防紫外线、除臭吸附的功能。由于竹原纤维保留了天然竹子纤维素的结构形态,其表面有沟槽,内部有空腔,这些特殊结构因为毛细作用,可以轻松的吸附水份,瞬间吸湿并蒸发,从而具有优异的吸湿透气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竹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竹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641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