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水污染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065971.9 | 申请日: | 2018-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335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2 |
| 发明(设计)人: | 樊骅;高柏;马海燕;樊志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C02F103/06;C02F101/2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铭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3 | 代理人: | 李振瑞 |
| 地址: | 330006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水污染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水污染处理装置,包括过滤池、生化反应池、吸附塔、管道混合器及菌液池,过滤池内设有第一滤网;生化反应池设有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四个导流板将生化反应池依次分隔成好氧区、兼氧区及厌氧区;第一导流板与第二导流板之间设有第二滤网,第三导流板与第四导流板之间设有第三滤网,第二滤网与第三滤网将兼氧区两端封闭;吸附塔内设有布液管,布液管下方依次设有改性蛭石吸附层和活性炭吸附层;管道混合器上方开设有进液管,进液管的进液端位于菌液池内。本发明设计合理,使用方便,运行效率高,通过多种处理设备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最终使处理后的地下水的各项指标均能满足地下水质量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水污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收纳垃圾的量越来越多,垃圾填埋场也越来越多,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渗滤液是液体在填埋场重力流动的产物,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垃圾本身的内含水,现有的大多数垃圾填埋场均没有做严格的防渗工作,导致垃圾渗滤液进入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主要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物、氨氮以及一定浓度的重金属离子,若不加处理而直接排入环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此外,在填埋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事情发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不断加剧,使得本就不多的地下水,能被人直接使用的变得更少。
现有的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隔离处理、化学处理和真空抽提等,这些处理方法结构复杂,且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在处理完毕后,地下水还需要进一步净化才能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因此,很有必要开发出一种新的地下水污染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水污染处理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问题不断加剧,而现有的处理方法结构复杂,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水污染处理装置,包括进水管、过滤池、生化反应池、吸附塔、管道混合器以及菌液池,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连通有抽提井,出水端连通有过滤池,所述进水管上还设有第一提升泵,所述过滤池内纵向设有第一滤网,所述过滤池上与所述进水管相对的一侧设有第一出水管;
所述生化反应池通过所述第一出水管与所述过滤池连通,所述生化反应池内沿水流方向依次纵向间隔交错设有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且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三导流板的底端与所述生化反应池的底板固接,两侧与所述生化反应池的内侧壁固接,顶端与所述生化反应池的顶板之间留有距离;所述第二导流板和所述第四导流板的顶端与所述生化反应池的顶板固接,底端与所述生化反应池的底板之间留有距离,两侧与所述生化反应池的内侧壁固接;
所述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三导流板以及所述第四导流板将所述生化反应池分隔成位于所述生化反应池前侧板与所述第一导流板之间的好氧区、位于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四导流板之间的兼氧区,以及位于所述第四导流板与所述生化反应池后侧板之间的厌氧区;
所述好氧区内填充有好氧活性污泥,且所述好氧区内纵向设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的进气端穿过所述生化反应池、并连接有气泵;所述第一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导流板之间横向设有第二滤网,所述第三导流板与所述第四导流板之间横向设有第三滤网,所述第二滤网与所述第三滤网将所述兼氧区的两端封闭,且所述兼氧区内填充有生物膜填料;所述厌氧区内填充有厌氧活性污泥,所述生化反应池位于所述厌氧区侧壁的上端还设置有第二出水管;
所述吸附塔通过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生化反应池连通,所述吸附塔内上端设有布液管,所述布液管与所述第二出水管连通,所述吸附塔内位于所述布液管的下方处依次设有改性蛭石吸附层和活性炭吸附层,所述吸附塔一侧的下方还设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上还设有支管,所述支管上设有第二提升泵和阀门,所述支管的出液端位于所述好氧区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理工大学,未经东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659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