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979798.7 | 申请日: | 2018-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94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 发明(设计)人: | 瞿金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9C48/92 | 分类号: | B29C48/92;B29C48/36;C08L23/06;C08L23/12;C08L67/04;C08L75/04;C08L69/00;C08L55/02;C08L25/06;C08L27/06;C08L23/08 |
| 代理公司: | 44245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付茵茵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共混 增容 分散相 破碎 塑化 多组分材料 拉伸 脉动 熔体 输运 高分子材料加工 高分子共混物 高分子材料 聚集态结构 产品性能 多相体系 分散效果 界面作用 熔融塑化 增容效果 制备工艺 细条状 相容剂 挤出 释放 压缩 概率 重复 | ||
1.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相和组分的高分子材料共混后加入体积脉动塑化输运设备中熔融塑化挤出得到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熔体经过体积脉动塑化输运设备,先被压实再熔融塑化并混合;熔体的体积经历周期性的压缩释放,分散相首先被拉伸为细条状,然后破碎成更微小的分散相,破碎的分散相不断重复拉伸-破碎过程,从而获得优异的分散效果,增强界面作用,获得强制增容效果。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拉伸-破碎过程中得到原位成纤结构或类蜂窝结构,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相和组分的高分子材料按任一组分质量分数不小于10%、不大于90%的比例混合;
S2:将步骤S1得到的混合物加入体积脉动塑化输运设备中进行混炼挤出,挤出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经定型得到制品。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采用高速混合机混合不同相和组分的高分子材料。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体积脉动塑化输运设备的温度控制在混合物的粘流温度以上,体积脉动塑化输运设备的转子的转速范围为10-150转/分钟。
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得到的制品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片状、条状、粒状、板状和薄膜。
7.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相和组分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烯烃类树脂共混、聚苯乙烯系树脂共混、聚酰胺类树脂共混、聚酯类树脂共混、聚烯烃类树脂与聚苯乙烯系树脂共混、聚烯烃类树脂与聚酰胺类树脂共混、聚烯烃类树脂与聚酯类树脂共混、聚烯烃类树脂与聚氯乙烯树脂共混、聚烯烃类树脂与弹性体共混、聚苯乙烯系树脂与聚酰胺类树脂共混、聚苯乙烯系树脂与聚酯类树脂共混、聚苯乙烯系树脂与聚氯乙烯树脂共混、聚苯乙烯系树脂与弹性体共混、聚酰胺类树脂与聚酯类树脂共混、聚酰胺类树脂与聚氯乙烯树脂共混、聚酰胺类树脂与弹性体共混、聚酯类树脂与聚氯乙烯树脂共混、聚酯类树脂与弹性体共混中的一类或一类以上。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聚烯烃类树脂共混方案包括:聚乙烯与聚丙烯共混;聚乙烯与聚丙烯共混得到的共混材料具有高度取向纳米蜂窝结构,其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32MPa、580MPa、300%。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聚酯类树脂与弹性体共混方案包括:聚乳酸与聚氨酯树脂共混;聚乳酸与聚氨酯共混得到的共混材料具有高度取向原位成纤结构,其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55MPa、900MPa、15%。
10.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分子多相多组分材料共混增容方法,其特征在于:体积脉动塑化输运设备沿输运方向依次为加料口、固体输送段、熔融塑化段、流量平衡段、模头,其对应的区间温度依次设置为140~170℃、150~180℃、160~250℃、160~250℃、150~240℃;工作时,将步骤S1得到的混合物通过加料口加入到固体输送段;固体输送段将物料压实,输送到熔融塑化段;熔融塑化段对物料进行熔融塑化并充分混合;然后送至流量平衡段将熔体挤出;由模头对熔体定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7979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