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鼓膜穿孔建立听源性惊厥模型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969500.4 | 申请日: | 2018-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09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 发明(设计)人: | 赵晗;王莉;陈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D1/00 | 分类号: | A61D1/00;A61D7/00;A61B5/0484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大鼠 听源性惊厥 鼓膜穿孔 标准组 反应阈 术后 听觉脑干反应 注射器针头 标准判断 间隔设定 模型操作 生物力学 关键期 模型鼠 手术后 检测 人耳 进食 听觉 听力 发育 饮水 自由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鼓膜穿孔建立听源性惊厥模型的方法,属于人耳生物力学技术领域,包括选取处于听觉发育的关键期的大鼠,对选取的大鼠进行听觉脑干反应检测,并以ABR波Ⅲ反应阈为标准判断听反应阈来选用听力阈值<40 dB SPL的大鼠作为标准组;对标准组中的大鼠进行鼓膜穿孔手术,手术后的大鼠进行自由进食和饮水;术后间隔设定时间对术后大鼠进行AGS检测,并将连续两次产生AGS的鼠作为听源性惊厥模型鼠。本发明通过注射器针头进行鼓膜穿孔的方法所建立的听源性惊厥模型操作简单易行,稳定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耳生物力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鼓膜穿孔建立听源性惊厥模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听源性惊厥(audiogenic seizure, AGS)是指在强烈声音刺激下表现出的惊厥现象,如狂奔、乱跳、全身性阵挛或者强直性抽搐-阵挛等行为,常见于啮齿类动物。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 response, ABR) 属短潜伏期电位,一般用短声进行测试。可以与其他听力学检查结合用于鉴别听力损失性质,最常用于检查有无耳蜗后病变。
中耳炎已成为学龄前儿童的最常见疾病,近90%的6周岁以下儿童至少患过一次中耳炎,而且越早患以后复发的可能性越大。患有中耳炎的患者即便在中耳炎治愈后仍然会有后遗症,如产生听源性惊厥现象。
此模型是研究癫痫及其机制的常用动物模型之一。听源性惊厥模型最早是在1924年,由巴甫洛夫实验室发现,随后美法等国家的许多实验室也开始应用这一模型。AGS模型与其他的癫痫模型相比,无电刺激或化学处理更具天然性更接近人类癫痫的发作情况,而且动物在AGS发作后一般能很快恢复常态,后遗损伤较小,从而使动物整个生命过程中反复测试研究成为可能。
听源性惊厥造模方式多样,最常见于大鼠和小鼠。经研究人员筛选,培育出了多种AGS发病率高的遗传易感品系,如苏联19世纪20年代培育的源于Wistar大鼠的Krushinsky-Molodkina品系;50年代美国育成的Spraque-Dawley大鼠的University of Arizona品系,后来演变成癫痫易感大鼠(genetic epilepsy-prone Rats,GEPRs);80年代法国、巴西分别培育的源于Wistar大鼠的易感品系以及我国北京医科大学自行培育的源于Wistar大鼠的近交系遗传癫痫易感的P77PMC大鼠。小鼠遗传易感的品系主要是20世纪初培育的DBA/2J。这些遗传性癫痫易感的鼠,在出生后4-5周内给予强烈的声音刺激即可诱发听源性惊厥。这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AGS造模方式。
但是,现有的听源性惊厥模型基本上是遗传性癫痫易感品系,通过基因突变或近亲繁殖等方式保留遗传性。其成本较高,操作上较为复杂,而且对于听觉实验的研究来说可操控性较差,也无法模拟中耳炎患者生活中产生的听源性惊厥表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鼓膜穿孔建立听源性惊厥模型的方法,以建立简单易行,稳定性高的听源性惊厥模型。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一种基于鼓膜穿孔建立听源性惊厥模型的方法,包括:
选取处于听觉发育的关键期的大鼠,对选取的大鼠进行听觉脑干反应检测,并以ABR波Ⅲ反应阈为标准判断听反应阈来选用听力阈值<40 dB SPL的大鼠作为标准组;
对标准组中的大鼠进行鼓膜穿孔手术,手术后的大鼠进行自由进食和饮水;
术后间隔设定时间对术后大鼠进行AGS检测,并将连续两次产生AGS的鼠作为听源性惊厥模型鼠。
进一步地,所述选取处于听觉发育的关键期的大鼠,对选取的大鼠进行听觉脑干反应检测,包括:
对选取的大鼠用2%戊巴比妥钠并按0.2ml/100g体重进行腹腔注射麻醉,麻醉后置于隔声屏蔽室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9695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脊髓损伤模拟实验用撞击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大鼠颈动脉插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