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内除湿末端及使用该除湿末端的辐射空调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852852.1 | 申请日: | 2018-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265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吴小舟;王海超;王树刚;王继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3/16;F24F13/22;F24F13/30;F24F11/89;F24F13/24;F24F110/10;F24F110/20;F24F110/50 |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温福雪;侯明远 |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除湿 末端 使用 辐射 空调 系统 | ||
1.一种具有室内除湿末端的辐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内除湿末端、辐射顶板(8)、排风口(9)、风阀(10)、风机(11)、空气-空气换热器(12)、水泵(13)、混水调节阀(14)、水箱(15)、空气源热泵(16)、温湿度传感器(17)和污染物浓度传感器(18);其中,
所述室内除湿末端为可精确控制室内湿度的箱体结构,由紫外线灯管(1)、翅片管换热器(2)、进水口(3)、凝结水盘(4)、送风口(5)、进风口(6)和出水口(7)组成;紫外线灯管(1)位于翅片管换热器(2)的上方,凝结水盘(4)位于翅片管换热器(2)的下方,翅片管换热器(2)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3)和出水口(7),送风口(5)位于箱体结构的下方,进风口(6)位于箱体结构的上方;
所述室内除湿末端位于两块辐射顶板(8)之间,安装于室内的顶部;室内设有温湿度传感器(17)和污染物浓度传感器(18);进风口(6)通过管道依次连接风机(11)和空气-空气换热器(12),风机(11)通过风阀(10)调控;排风口(9)位于室内侧墙顶部,其通过风管依次连接风机(11)和空气-空气换热器(12),室内的空气经过空气-空气换热器(12)换热后的空气通过进风口(6)进入所述室内除湿末端,经过除湿换热后从送风口(5)进入室内,室内空气最后通过排风口(9)排出,送入空气-空气换热器(12)中循环使用和处理;
辐射顶板(8)的回水分为两个一级支路,第一一级支路是一辐射顶板(8)的回水直接通过混水调节阀(14)调节水量,并与水泵(13)连接,回送至另一辐射顶板(8);第二一级支路通过水管依次与水箱(15)入口、空气源热泵(16)入口、空气源热泵(16)出口、水箱(15)出口、水泵(13)连接后,再次分为两二级支路,第一二级支路与第一一级支路上的混水调节阀(14)汇合;第二二级支路再依次经过混水调节阀(14)、水泵(13)回至室内除湿末端;
所述室内除湿末端的回水分为两个一级支路,第一一级支路是所述室内除湿末端的回水直接通过混水调节阀(14)调节水量,并与水泵(13)连接,回送至所述室内除湿末端;第二一级支路通过水管依次与水箱(15)入口、空气源热泵(16)入口、空气源热泵(16)出口、水箱(15) 出口、水泵(13)连接后,再次分为两二级支路,第一二级支路与第一一级支路上的混水调节阀(14)汇合;第二二级支路再依次经过混水调节阀(14)、水泵(13)回至所述室内除湿末端;
除湿过程为,通过翅片管换热器(2)将空气源热泵(16)产生的冷量传递至翅片管换热器(2)表面后,使翅片管换热器(2)表面温度低于与其接触的低流速热湿空气的露点温度,此时翅片管换热器(2)表面出现结露并凝结成水进入凝结水盘(4),降低送风空气湿度,送入室内后降低室内空气湿度,从而实现室内湿度的精确调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5285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能环保空调
-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台的空调系统能耗管理控制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