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836504.5 | 申请日: | 2018-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7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亮;孙超杰;吴明;朱京梅;龚钊;朱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G21C15/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壳 冷却环 空气冷却系统 非能动 导环 空气自然循环 空气入口 外侧设置 上端 下端 冷却 相通 流动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包括流经安全壳外表面的冷却环廊;所述冷却环廊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流动。所述冷却环廊外侧设置有下导环廊;所述下导环廊的上端设置有空气入口,下端与所述冷却环廊的入口相通。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完全依靠空气自然循环冷却就能带走事故后安全壳内的热量,保证安全壳的完整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国内外第三代核电站安全壳采用两大类技术来保证核电站第三道屏障的完整性,防止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一种是内部金属安全壳,外部为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此技术方案用在AP1000堆型中,事故后为了使安全壳降温降压,顶置水箱对内部金属安全壳进行喷淋达到降温目的;另一种是双层混凝土安全壳,为了使安全壳冷却具有非能动冷却功能,需要在内部采用换热器和外部水箱进行连接,依靠自然循环的方式进行换热。但上述换热方式结构复杂、容易出事故。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结构简单、能够有效起到换热作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包括流经安全壳外表面的冷却环廊;所述冷却环廊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流动。
进一步地,上述的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环廊外侧设置有下导环廊;所述下导环廊的上端设置有空气入口,下端与所述冷却环廊的入口相通。
进一步地,上述的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所述安全壳外设置有混凝土壳;所述混凝土壳内设置有导流板;所述混凝土壳与所述导流板之间形成所述下导环廊;所述导流板与所述安全壳外表面之间形成冷却环廊;所述混凝土壳上部设置有空气出口。
进一步地,上述的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所述安全壳上部与混凝土壳之间的区域为扩散区,与所述冷却环廊相通。
进一步地,上述的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所述空气入口和空气出口均设置有网栅。
进一步地,上述的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所述空气入口为设置于所述混凝土壳表面的开孔,开孔周对称地布置。
进一步地,上述的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所述空气入口设置有导向流道;所述导流板底部设置有导向叶片。
进一步地,上述的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所述导流板通过支撑件与所述安全壳外表面连接;所述支撑件的正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地,上述的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所述空气出口高于所述空气入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完全依靠空气自然循环冷却就能带走事故后安全壳内的热量,保证安全壳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非能动安全壳空气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1、安全壳;2、导流板;3、混凝土壳;4、冷却环廊;5、下导环廊;6、空气入口;7、空气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8365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