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纤维卷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775488.3 | 申请日: | 2018-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40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谷川元洋;鱼住忠司;松浦哲也;和田浩孝;西田达彦;池崎秀;中村大五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5H54/20 | 分类号: | B65H54/20;B65H57/16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庞乃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卷绕 装置 | ||
本发明的单纤维卷绕装置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套筒并且能够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支承部和将多条纤维束(F)螺旋卷绕到旋转并在前后方向移动的套筒上的螺旋卷绕单元。螺旋卷绕单元具有沿套筒的周向排列、将提供给螺旋卷绕单元的多条纤维束(F)分别向套筒引导的多个引导器,以及在纤维束(F)的行进方向上配置在比多个引导器靠下游侧、具有形成能够将多条纤维束(F)从所述轴向的一侧穿插到另一侧的孔的内周面的开纤部件。在开纤部件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多条纤维束(F)边接触边行进的多个开纤面,各开纤面的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直线形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纤维束缠绕到套筒(日文:ライナー;英文:liner)上的单纤维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4-314550号公报中,公开了将多条纤维束缠绕到套筒上的单纤维卷绕装置。单纤维卷绕装置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套筒并且能够沿套筒的轴向移动的支承部以及对套筒进行螺旋卷绕(沿与套筒的轴向大致平行的方向缠绕纤维束)的螺旋头。
螺旋头具有将多条纤维束分别向套筒引导的多个纤维束引导器和具有用来使被多个纤维束引导器引导的多条纤维束的宽度扩张(即开纤)的内周面的扩张引导器。扩张引导器的内周面从轴向看为圆形。纤维束边与扩张引导器的内周面接触边行进,通过这样被扩张引导器的内周面捋拽而开纤。
如日本特开2004-314550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如果扩张引导器的内周面为圆形(即全周持续为曲线形状),则由于纤维束与圆弧形的部分接触,因此即使被捋拽而开纤也难以变平坦,难以沿宽度方向(内周面的周向)展宽。因此,当多条纤维束缠绕到套筒上时,容易在纤维束之间产生周向上的空隙,存在套筒的强度降低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在开纤时使纤维束的宽度扩展容易。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其特征在于,单纤维卷绕装置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承套筒、并且能够在所述套筒的轴向上移动的支承部,以及将多条纤维束螺旋卷绕到旋转且在所述轴向上移动的所述套筒上的螺旋卷绕头;所述螺旋卷绕头具有:在所述套筒的周向排列、将提供给所述螺旋卷绕头的多条纤维束分别向所述套筒引导的多个纤维束引导器,以及在纤维束的行进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多个纤维束引导器靠下游侧、具有内周面的开纤部件,该内周面形成有能够将多条纤维束从所述轴向的一侧穿插到另一侧的孔;在所述开纤部件的所述内周面上形成有多个开纤面,从所述轴向的所述一侧行进到所述另一侧的多条纤维束与该多个开纤面接触,各开纤面的与所述轴向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为直线形状。
在第1方案中,多条纤维束分别通过多个纤维束引导器和开纤部件的多个开纤面被向套筒引导。如果套筒边旋转边通过螺旋卷绕头,则从轴向上的一侧向另一侧行进的纤维束通过与开纤面接触而被开纤,缠绕到套筒上。其中,本发明中,由于开纤面的与轴向正交的截面形状为直线形状,因此能够使边沿轴向行进边与开纤面接触的纤维束变平坦,能够沿宽度方向大幅度地扩展各纤维束。因此,开纤时能够容易地扩展纤维束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方案的基础上,单纤维卷绕装置的所述内周面从所述轴向看时具有多边形形状,所述多边形的各边构成各开纤面,所述多个开纤面的数量与所述多个纤维束引导器的数量相等。
在第2方案中,由于内周面上形成的多边形的各边构成各开纤面,因此能够将整个内周面作为开纤面活用。因此,能够在周向上尽可能地增大开纤面,开纤时能够尽可能地扩展纤维束。并且,由于开纤面的数量与纤维束引导器的数量相等,因此能够使多个开纤面与多条纤维束一一对应。由此,能够用一个开纤面捋拽1条纤维束。由此,能够在内周面的周向上无间隙地排列多条纤维束,能够容易地将多条纤维束均匀地缠绕到套筒上。并且,由于没有用1个开纤面共通地捋拽多条纤维束的必要,因此能够抑制纤维束彼此干涉。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或第2方案的基础上,单纤维卷绕装置的各开纤面具有在所述轴向上从所述一侧越向所述另一侧与所述内周面的径向中心的距离越小、并且朝向所述径向中心突出的弯曲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村田机械株式会社,未经村田机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7754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