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散热器格栅在机动车前车厢中的布置结构和散热器格栅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84987.1 | 申请日: | 2018-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42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 发明(设计)人: | M.伊波利蒂;D.威萨贝尔;M.A.埃斯特瓦奥;M.舒特;H.洛克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52 | 分类号: | B60R19/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孟婧 |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散热器 格栅 机动 车前 车厢 中的 布置 结构 | ||
1.散热器格栅(12)在机动车(10)的前车厢(14)中的至少一个导引元件(32)上的布置结构,其中,所述散热器格栅(12)具有至少一个流通元件(16)以及至少一个相对于流通元件(16)沿车辆纵向向后延伸的沉入元件(20),其中,在沉入元件(20)的下侧连接有设计在至少一个导引元件(32)上的支承面(40)并且在上侧连接有设计在至少一个导引元件(32)上的覆盖面(42),
其特征在于,
在沉入元件(20)的下侧(26a、26b)的区域中、在沉入元件(20)的上侧(24a、24b)的区域中、在支承面(40)的区域中和/或在覆盖面(42)的区域中这样设计有至少一个至少部分地沿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阶梯(28a、28b),使得在沉入元件(20)相对于至少一个导引元件(32)沿车辆纵向向后达到一定的相对位移时,沉入元件(20)和支承面(40)之间以及沉入元件(20)和覆盖面(42)之间沿车辆竖直方向保留的自由空间的总和扩大了相当于所述阶梯(28a、28b)的高度的量,其中,所述阶梯设计为,使得沉入元件在额定位置中无振动地装配在支承面和覆盖面之间并且同时沿车辆纵向能移动地支承。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前车厢(14)中这样布置有复位元件(46),使得在沿车辆纵向向后作用在散热器格栅(12)的、导致散热器格栅(12)从散热器格栅(12)的额定位置出发沿车辆纵向向后朝向导引元件(32)弹性位移的力起作用之后,通过所述复位元件(46)使散热器格栅(12)重新弹性地朝向其额定位置往回移动。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沉入元件(20)由多个相邻地并且相互间隔地设计的部分沉入元件(22a、22b)构成。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沉入元件(20)由至少一个侧向限界壁(56、58)包围。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沉入元件(20)在沿车辆纵向观察的后端部(30a、30b)处具有沿车辆竖直方向和车辆纵向延伸的装配斜面(48)。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承面(40)和/或覆盖面(42)是前照灯壳体(34)和/或装配载体(38)的部分。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沉入元件(20)和/或至少一个导引元件(32)处这样布置有至少一个变形元件,使得所述变形元件至少在沉入元件(20)相对于至少一个导引元件(32)沿车辆纵向向后的相对位移的部分运动区段中能够在车辆竖直方向上被压缩和/或能够在任意方向上变形,以便由此实现沉入元件(20)沿车辆纵向向后的进一步相对位移。
8.一种用于机动车(10)的散热器格栅,其中,所述散热器格栅(12)具有至少一个沿车辆横向延伸的流通元件(16)以及至少一个相对于流通元件(16)沿车辆纵向向后延伸的沉入元件(20),其特征在于,沉入元件(20)这样具有至少部分沿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阶梯(28a、28b),使得以所述阶梯(28a、28b)为出发点,沉入元件(20)朝向后端部(30a、30b)的高度大于朝向流通元件(16)的高度,其中,所述阶梯设计为,使得沉入元件在额定位置中无振动地装配在支承面和覆盖面之间并且同时沿车辆纵向能移动地支承。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格栅,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沉入元件(20)的沿车辆竖直方向延伸的横截面的高度在车辆纵向上观察从后向前在后端部(30a、30b)和阶梯(28a、28b)之间的区域中和/或在阶梯(28a、28b)和流通元件(16)之间的区域中具有升高的走向。
10.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器格栅,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流通元件(16)和至少一个沉入元件(20)一体件式地由塑料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8498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汽车防护杠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侧翻识别及对外呼救系统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