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方位食用菌菌棒刺孔增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613538.8 | 申请日: | 2018-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390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 发明(设计)人: | 姚强;宫志远;韩建东;黄春燕;李瑾;苏建昌;杨栋;张振宇;谢红艳;司呈磊;杨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G18/60 | 分类号: | A01G18/60 |
| 代理公司: | 济南竹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0 | 代理人: | 孙宪维 |
| 地址: | 250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方位 食用菌 菌棒刺孔增氧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多方位食用菌菌棒刺孔增氧装置,包括链板输送机、刺孔支架和刺孔机构;所述链板输送机设有两条并排间隔设置的链板;所述刺孔机构包括针板和针板驱动气缸,所述针板上设有刺孔针;所述链板输送机的上方和下方各设有多组刺孔机构,多组刺孔机构沿同一圆均布,所述针板可滑动的安装在刺孔支架上;所述针板驱动气缸安装在刺孔支架上并用于驱动针板滑动,多组所述刺孔机构的刺孔针朝向同一中心。本发明的多方位食用菌菌棒刺孔增氧装置具有自动化程度高、人员劳动强度低、生产效率高、安全性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多方位食用菌菌棒刺孔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香菇袋料栽培工艺流程为:原料准备-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转色-出菇培养-采收。
发菌培养是将接种后的菌棒运送至发菌室,发菌室要干净、无污染源、干燥、通风、遮光等,温度控制在28℃以下,菌棒进入发菌室之前要对发菌室消毒杀菌、灭虫,地面撒石灰。菌棒横竖交叉堆垒,为防止“烧菌”,发菌培养阶段需进行4~5次翻堆,每隔7~10天翻堆一次。香菇是好气性真菌,为防止菌丝缺氧,菌棒接种后20~35天进行第一次刺孔,此时菌丝需氧量较少,只需在菌棒的每个接种口周围刺孔数个;菌棒接种后40~55天进行第二次刺孔,此时菌丝需氧量较多,需在菌棒的外圆面刺数排孔进行通气。在整个发菌培养过程中,发菌室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申请号为201620022634.1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食用菌菌棒刺孔机,该食用菌菌棒刺孔机可用于香菇菌棒的第二次刺孔增氧,但是,刺孔时需人工将菌棒逐个放入菌棒存放腔,刺孔完成后再由人工将菌棒从菌棒存放腔中取出,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易导致杂菌污染或菌棒损坏,还存在人员被刺伤的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以链板输送机作为培养架的多方位食用菌菌棒刺孔增氧装置,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员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消除安全隐患。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方位香菇菌棒刺孔增氧装置,包括链板输送机、刺孔支架和刺孔机构;所述链板输送机设有两条并排间隔设置的链板;所述刺孔机构包括针板和针板驱动气缸,所述针板上设有刺孔针;所述链板输送机的上方和下方各设有多组刺孔机构,多组刺孔机构沿同一圆均布,所述针板可滑动的安装在刺孔支架上;所述针板驱动气缸安装在刺孔支架上并用于驱动针板滑动,多组所述刺孔机构的刺孔针朝向同一中心。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还包括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对称设置于链板输送机的两侧,所述夹紧机构包括滑杆和夹紧气缸,所述滑杆可水平滑动的安装在刺孔支架上,所述夹紧气缸枢接于刺孔支架,所述夹紧气缸的活塞杆与滑杆枢接。采用本技术方案,夹紧机构用于对菌棒夹紧定位,防止刺孔或退针时菌棒位移,橡胶块能够防止夹紧机构将菌棒损坏。由于菌棒内原料的不同部位的密实程度不一样,因此刺孔时菌棒受力不一样,夹紧气缸通过滑杆夹紧菌棒,能够防止夹紧气缸的活塞杆受径向力而损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滑杆的空余端设有橡胶块。采用本技术方案,能够防止夹紧机构对菌棒夹紧时造成菌棒损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刺孔支架包括第一刺孔支架和第二刺孔支架,所述第一刺孔支架呈倒U形,所述第一刺孔支架跨设于链板输送机外部,位于链板输送机上方的刺孔机构安装在第一刺孔支架上;所述第二刺孔支架设在链板输送机下方,位于链板输送机下方的刺孔机构安装在第二刺孔支架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刺孔针与针板螺纹连接。由于刺孔针是易耗件,采用本技术方案,便于更换刺孔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针板上设有两排错位布置的刺孔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链板输送机的上方和下方各设有两组刺孔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6135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