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荧光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0580969.9 | 申请日: | 2018-06-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89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 发明(设计)人: | 孙俊;陈佳俊;杨宁;武小红;芦兵;沈继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1/01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荧光 检测装置 微流控模块 微流控芯片 窄带滤光片 反应通道 检测模块 检测槽 荧光 检测 信号处理电路 光电倍增管 微处理器 光电转换 激发光源 检测技术 检测领域 正对设置 反应槽 激发光 检测物 进样槽 滤镜轮 上端面 微通道 圆心处 主控板 消耗量 样本 照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荧光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包括主控板、滤镜轮模块、微流控模块、激发光模块和检测模块,在微流控模块中的微流控芯片上端面设置若干反应通道,微流控芯片圆心处为反应通道的进样槽,向外依次为反应槽、微通道和检测槽,将检测槽与窄带滤光片正对设置,在激发光源的照射下,检测物产生荧光,该荧光经过窄带滤光片后,由检测模块的光电倍增管进行光电转换,之后经过信号处理电路传至微处理器,实现检测功能。本发明可以突破现有检测技术存在样本消耗量大、效率低的缺点,提供一种便携式荧光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在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荧光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荧光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药剂的大面积使用和滥用,使得我国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残留想象严重,农药的超标使用和滥用不易控制,随着人们对安全要求的提高,急需开发价格适中、具有高检测灵敏度且适合在现场使用的果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仪器。
近年来,国内学者先后利用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光谱、高光谱、荧光高光谱等光谱技术对检测化学残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同时对农药、食品添加剂等化学药剂的检测都需要大型的检测仪器,且这些检测仪器价格昂贵,检测成本高,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操作人员需要专业培训等不足,难以用于现场的检测,荧光检测仪器被不断的用于食品安全、生化分析、农残检测等领域,然而,现有的仪器装置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试剂消耗量大且前期预处理过程复杂,大多用于科学研究,不适合广泛推广。
同时采用微流控技术因其具有试剂消耗少、体积小易集成等优点,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缺少有效的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检测平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检测技术中的不足,设计一款便携,快速的即时检测装置与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了一种便携式荧光检测装置及方法,目的在于改进传统荧光检测。
一种便携式荧光检测装置包括箱体、主控板、滤镜轮模块、微流控模块、激发光模块和检测模块,所述主控板包括电源模块、微处理器、伺服电机驱动模块、按键模块、显示驱动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连接主控板上其他模块,电源模块还要通过电源适配器连接外部电源。
所述滤镜轮模块通过滤镜轮和伺服电机一轴连接,伺服电机一尾部固定安装在支架上,伺服电机一连接伺服电机驱动模块;所述滤镜轮上均匀设置若干窄带滤光片。
所述微流控模块包括微流控芯片、连接结构和伺服电机二,在微流控芯片上设置一个扇形的芯片连接槽,芯片连接槽与连接结构配合,连接结构套装在伺服电机二轴上,实现微流控芯片与伺服电机二的连接,伺服电机二连接伺服电机驱动模块,伺服电机二下端安装在滑块二上,连接结构的设置可以确保每次装微流控芯片时,初始位置保持一致,起一个初始位置校正功能。所述微流控芯片上端面设置若干反应通道,每条反应通道在微流控芯片圆心处为进样槽,向外依次为反应槽、微通道和检测槽;所述检测槽分别正对滤镜轮上的窄带滤光片布置。
所述激发光模块包括激发光源及设置在激发光源上的窄带滤光片一,所述激发光源固定安装在支架下部,且光源朝向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槽照射,所述激发光源通过调制驱动电路连接微处理器,微处理器实现对激发光源发光频率的调节。
所述检测模块为光电倍增管通过信号处理电路连接微处理器,通过光电倍增管接收荧光信号并将荧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信号处理电路最终传递给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光电倍增管通过高压模块连接电源模块,实现对光电倍增管的供电。
所述信号处理电路为一级放大电路、二级放大电路、带通滤波器和检波电路依次连接。
所述光电倍增管正对滤镜轮上的窄带滤光片,相距5mm。
所述滤镜轮与微流控芯片相距5mm;所述激发光源距离微流控芯片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5809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