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465170.5 | 申请日: | 2018-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666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 发明(设计)人: | 郭兴忠;白盛池;汪海风;陈天锐;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B5/14 | 分类号: | H01B5/14;H01B1/18;H01B1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氧化物 溶胶 复合 透明 电极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衬底在去离子水、乙醇和丙酮中分别超声10~20min,干燥,得处理后衬底;混合液由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稳定剂、表面活性剂、成膜助剂和溶剂组成,将混合液于400~600r/min搅拌30~90min,获得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导电油墨;将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导电油墨均匀涂布在处理后衬底上,待溶剂蒸发后,获得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透明电极。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提高透明电极的导电性,且生产成本低、适宜于大规模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透明电极具有优良的可见光透过性和导电性,在众多光电转换器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OLED设备、触控屏幕、薄膜太阳能电池及透明加热设备等。目前,掺锡氧化铟(ITO)导电玻璃电极在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然而,ITO透明电极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In元素储量较少,致使ITO的来源受限。同时,制造ITO电极一般采用溅射等方式,需要真空设备,并对衬底的热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ITO为氧化物,脆性较大,无法弯折,这些特性与下一代可穿戴设备的柔性要求不相符合。
相比于其他材料如石墨烯,导电高分子,金纳米线等,银纳米线透明电极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有望代替目前广泛应用的掺锡氧化铟(ITO)导电玻璃电极,在OLED、可穿戴设备以及太阳能电池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目前,现有技术制备的银纳米线透明电极中,银纳米线只是简单堆叠,银纳米线间的接触电阻较大,对薄膜的导电性有较大影响。为提高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导电性,可以采用石墨烯覆盖在银纳米线表面(CN104934109A,CN104492677A),在衬底上增加一层纤维素层(CN104867621A)等方法,但上述方式存在着材料成本高,不易制备等缺点,不适于大规模应用。
氧化物溶胶具有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优势,与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复合(CN104162681A)后可以有效提高透明导电薄膜的各项性能。目前多采用银纳米线与不同氧化物复合后制备薄膜,溶胶复合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主要采用溶胶分布旋涂等方式,操作复杂,对薄膜的透过率影响较大,不适于连续生产;或采用氧化物对银纳米线进行修饰后再制备导电薄膜,需要对修饰后的银纳米线进行分离,提高了生产成本。金属氧化物复合银纳米线透明导电薄膜(CN106782891A)首先涂布银纳米线,随后涂布氧化物溶胶。工艺繁琐的同时所制备的银纳米线薄膜较为脆弱,易被氧化、硫化或被外力破坏。因此涂布氧化物溶胶必须采用喷涂或旋涂,提高了制备成本,不适于大规模生产。
综上,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透明电极的导电性、生产成本低、适宜于大规模生产的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透明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透明电极衬底的处理:
将衬底在去离子水、乙醇和丙酮中分别超声10~20min,干燥,得处理后衬底;
2)、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导电油墨的制备:
混合液由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稳定剂、表面活性剂、成膜助剂和溶剂组成(即,将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稳定剂、表面活性剂和成膜助剂加入溶剂中,组成混合液);
所述混合液中,银纳米线的含量为0.5mg/mL~5mg/mL,氧化物溶胶中固态物的含量为5ppm~150ppm(质量/体积),稳定剂体积浓度为0.01~5%,表面活性剂含量为0.01~5mg/mL,成膜助剂含量为0.01mg/mL~20mg/mL,余量为溶剂;
将混合液于400~600r/min搅拌30~90min,获得银纳米线-氧化物溶胶复合导电油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4651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