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醋酸棉酚为原料制备游离棉酚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0309288.9 | 申请日: | 2018-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62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亚刚;陈玉荣;王璐璐;张乐涛;艾克热木·牙生;姜莹芳;郅柯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7C45/61 | 分类号: | C07C45/61;C07C45/81;C07C47/57 |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中科新兴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65106 | 代理人: | 张莉 |
| 地址: | 830011 新疆维吾尔***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醋酸 原料 制备 游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醋酸棉酚为原料制备游离棉酚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超声破坏醋酸棉酚中醋酸和棉酚之间的分子间氢键,然后让醋酸进入水溶液或饱和食盐水溶液中,实现游离棉酚和醋酸的分离,将粗制游离棉酚进行重结晶得到高纯度的游离棉酚,整个制备过程在室温下进行,并且制备时间短,有效避免棉酚结构氧化和各种异构体之间的转换,该方法原料成本低,工艺流程短,重复性好,纯度高、安全性高,时间短,效率高,本发明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醋酸棉酚为原料制备游离棉酚的方法,属于精细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棉酚,又名棉籽醇,是一种黄色多酚羟基双萘醛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锦葵科棉属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内,尤以棉籽仁中含量最高。自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发现棉酚具有抑制精子发生和精子活动的作用,在临床上可作为男性避孕药以来,各国研究人员对棉酚及其衍生物的应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棉酚及其衍生物在医药,卫生,农业,化工,遗传工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在化工行业,棉酚可作为抗氧化剂,稳定剂,阻聚剂等,在农业方面可用作杀虫剂,在环境领域可用于废水处理和金属元素分析等。高纯度的游离棉酚可以作为药物和精细化工的前驱体和中间体,因此,开发能够工业化制备高纯度游离棉酚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实用价值。我国是一个产棉大国,每年生产的棉籽超过1000万吨,仅以含量为0.5%,提取率为50%计算,每年就可生产棉酚约2.5万吨。因此,棉酚的生产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由于棉酚分子中的醛基和酚羟基易被氧化,高纯度游离棉酚的制备难度非常大,因而价格极其昂贵。国内目前尚无厂家生产出售高纯度(98%)游离棉酚,美国Sigma-Aldrich公司生产的高纯度游离棉酚售价在100mg,1600元左右。通常在棉酚的提取工艺中,是将棉酚制成醋酸棉酚,或者苯胺棉酚的形式。目前,醋酸棉酚的制备方法大部分是以天然棉籽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浸取的方式获得粗品,然后再用冰醋酸进行沉淀析晶,得到醋酸棉酚。长期以来,醋酸棉酚是棉酚应用的主要形式,但也限制了棉酚的进一步应用。而且,已经开发的醋酸棉酚的制备工艺,所得的醋酸棉酚的纯度都不高,一般在70-90%。要进一步合成棉酚的各种衍生物,就必须开发能够工业化制备高纯度游离棉酚的工艺。
醋酸棉酚的制备和生产工艺有较多的文献和专利的报道。
中国发明专利(CN200410025855.6)公开了一种用丙酮热回流-醋酸重结晶制备醋酸棉酚原料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棉籽粉碎成粕饼,置于多功能提取罐中,常温浸泡1小时,再加温40℃回流提取2-4小时,最后加冰醋酸冷置析晶,精制后得到醋酸棉酚晶体。该方法便于连续提取和溶媒回收,可缩短生产周期;但该方法需大量用到丙酮,丙酮沸点低且有毒,价格高,工业化成本高。
中国发明专利(CN200610123312.7)公开了一种药用醋酸棉酚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用乙醇浸提粉碎后的棉籽,然后离心除去浸取液中的残渣,再通过树脂柱层析的方式收集洗脱液,最后用冰醋酸酸化析晶,精制后得到的醋酸棉酚晶体。该方法首次使用了大孔树脂层析法生产棉酚,使得棉酚的纯度提高,取代了传统的有机溶剂丙酮,使得产品易于用药。但该方法生产周期长,操作繁琐,乙醇用量大,对于棉籽的利用率下降,工业化成本高。
中国发明专利(CN201110322093.6)公开了一种无苯胺残留的醋酸棉酚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棉籽脱绒粉碎后,利用酒精浸提两次,将浸取液浓缩后,再加入冰醋酸重结晶,精制后得到醋酸棉酚晶体。该方法通过对棉籽进行筛选、脱绒、水清洗、加温搅拌浸提、二次加温搅拌浸提步骤,大大提高了棉酚生产得率;同时避免使用了剧毒化工原料苯胺,提高了产品安全性;但该方法获得的醋酸棉酚中杂质含量较高,且方法重复性欠佳,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3092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