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捣固炼焦为主的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给煤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87808.0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47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封一飞;李振国;郑卫军;易宝群;李希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31/00 | 分类号: | C10B31/00;C10B31/02;C10B45/02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6085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炼焦 为主 顶装捣固 一体化 焦炉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捣固炼焦为主的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给煤工艺,煤塔设于捣固煤斗上方,煤塔和捣固煤斗之间设煤料输送装置;采用捣固生产工艺时,煤料输送装置不参与给煤操作,煤塔内的煤料经捣固煤斗送入捣固装煤车的捣固箱中,通过捣固装煤口向焦炉炭化室内装煤;采用顶装生产工艺时,煤料输送装置将煤塔内的煤料转运至顶装装煤车中,通过顶装装煤口向焦炉炭化室内装煤;煤塔的任意下料口在顶装、捣固生产工艺中均可使用。本发明在满足捣固生产要求的同时兼顾顶装生产需要,且2种给煤方式切换简单方便;煤塔储煤仓所有下料口在2种给煤方式下均可使用,不会因下料口长期不用形成死区,造成煤板结,导致下料口堵死或占用储煤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焦化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捣固炼焦为主的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给煤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主流炼焦技术有顶装炼焦和捣固炼焦两种工艺。顶装炼焦工艺具有焦炭热态强度高,适合大高炉等优点。捣固炼焦工艺具有配煤成本低,可多用弱粘结性煤等优点。2种炼焦方式生产的焦炭均有对应的客户群。基于以上原因,部分焦化企业倾向于建设既能生产捣固焦,又能生产顶装焦的焦炉,拥有该种焦炉后,企业可根据市场行情、煤源情况等因素,进行顶装焦炉炼焦和捣固焦炉炼焦生产模式的切换。
顶装炼焦工艺和捣固炼焦工艺的煤料装炉方式不同,顶装焦炉于炭化室顶部装炉,煤塔一般位于两组焦炉间台的上方。捣固焦炉位于炭化室侧方装煤,煤塔一般位于两组焦炉间台机侧。现有的顶装捣固两用生产焦炉,都是在已投产的顶装焦炉基础上改造而成,通常在顶装焦炉煤塔的机侧再新建捣固煤塔实现捣固装煤。其缺点是重复建设两个煤塔,土建投资大,布局不合理。
目前,顶装捣固两用焦炉的给煤工艺中,多采用在煤塔储煤仓底部设各自专用下煤口的方式满足两种生产工艺的切换,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3992803 A和CN 107298981 A的2个中国专利,均在顶装煤塔下设置了顶装供煤专用下煤口和捣固供煤专用下煤口,采用不同生产模式时2种下煤口不能通用。其缺点如下:1)储煤仓底部设2种专用下煤口,导致下煤口总数增多,设备结构复杂;2)当长期以一种生产模式生产时,另一种生产模式的下煤口由于长期不使用,煤料在斗嘴处易板结,导致下煤口堵死。3)发生下煤口堵塞后,进行生产模式切换时,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清理,生产切换困难。4)采用专用下煤口,在闲置不用的下煤口处上方一个区域内贮存的煤料为死煤料,占用储煤仓内的空间,造成储煤仓实际贮量降低,为达到相同的操作贮量,必须加大煤塔高度,导致投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捣固炼焦为主的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给煤工艺,在满足捣固生产要求的同时兼顾顶装生产需要,且2种给煤方式切换简单方便;煤塔储煤仓所有下料口在2种给煤方式下均可使用,不会因下料口长期不用形成死区,造成煤板结,导致下料口堵死或占用储煤空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以捣固炼焦为主的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给煤工艺,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设有煤塔和捣固站,捣固站中设捣固煤斗,煤塔设于捣固煤斗上方;备煤车间来煤送入煤塔的储煤仓中,煤塔和捣固煤斗之间设煤料输送装置,煤料输送装置的受料端位于煤塔下方,卸料端位于焦炉间台上顶装装煤车运行轨道的上方;采用捣固生产工艺时,煤料输送装置不参与给煤操作,煤塔内的煤料经捣固煤斗送入捣固装煤车的捣固箱中,由捣固机将捣固箱中的煤料捣固成煤饼后通过顶装捣固一体化焦炉的捣固装煤口向焦炉炭化室内装煤;采用顶装生产工艺时,煤料输送装置将煤塔内的煤料转运至顶装装煤车中,通过顶装装煤口向焦炉炭化室内装煤;煤塔的任意下料口在顶装、捣固生产工艺中均可使用。
所述煤塔的贮煤量为焦炉生产6~16h的用煤量;煤塔的储煤仓底部设2~4排、每排2~5个下料口,每个下料口处均设有卸料装置。
储煤仓的下料口通过设置三通分料器实现向捣固煤斗或煤料输送装置给煤的切换,三通分料器设于卸料装置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878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